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古诗情境吻切教学法浅议

【作者】 梁双龙

【机构】 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第一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都安排有古诗。古诗最让学生喜爱——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顺口。但由于古诗的用字简洁,语言精炼,其诗意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这是古诗教学最难闯过的一道关。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体会得出:古诗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作手:一、以景导入,引生观光。二、由感而就,促生自悟。三、悟诗会情,谋求拓展。作为教师,我们只有首先自己对古诗有一个透彻的口味过程,然后才能把其味传给学生。
【关键词】语言精炼;用字简洁;情景交融;悟诗会情;谋求拓展
【正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都安排有古诗,在四年级上学期就安排了两篇《古诗两首》。古诗最让学生喜爱的特点是——诗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好比歌、顺口溜。但由于古诗的用字简洁,语言精炼,其诗意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这是古诗教学最难闯过的一道关。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只考虑学生能读得写得就行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诗境来源于观景而生感,有感吟诗为寓情。由此可以看出:古诗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体,而且是人类思想、实际生活在文学艺术中的一种体现,是在用一种特殊文学体裁来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特殊作文,除讲究字句押韵,格律规范外,还应讲究其意境与情感的融洽。故在古诗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以景导入,引生观光
  就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七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的《咏柳》为例:作者眼中看到的是在明媚的春光里,和风暖阳,让人感到鄢意。一株株高大的柳树挺立在春风中,显得多么稳健。从这些高大的柳树上,成千上万柔软而又长满碧绿柳叶的柳条从树上垂挂下来,就像千千万万碧绿的丝带在迎风飘舞,让人们浮想联翩。看着那一张张狭长纤尖的柳叶碧绿娟秀,,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做成的无数精致的工艺品在眼前展现,作者不禁问出了一个可笑的问题——这细细的柳叶究竟是那一个大师裁剪出来的呢?回头一想,也只有春风这把锋利的剪刀才能把它剪得这么美啊!作者通过自己的独到的眼光和锐敏观察力发现了春天之美,美在柳枝头,这难道不是一首春天的好诗吗?
  这样的好景色,让学生有什么感想呢?这就是引入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师与学生可根据情境写出一些打油诗或顺口溜,诸如:“春风柳树高高,垂下万千枝条。叶儿绿翠尖小,打妆枝头多娇”;“高高柳树春风摇,挂着千万绿枝条。细叶长得多漂亮,荡着秋千随风飘”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熟悉了场景,还朦胧地知道了一些表达方法。
  于是,一句“春天这样的美景我们也能说上几句了,但是我们写得不够好,还是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二课古诗两首,读一读〈咏柳〉,看看贺知章爷爷是怎样写这样的美景的”就引入了课题。
  二、由感而就,促生自悟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学生读了几遍后,老师引导分析,只作词解,不作句释,让学生有一个根据自然景色而去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再引导分析解释,这会让学生对所学古诗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教师应在词释“妆”、“绦”、 “裁”、“似”等后,解说读诗意:那高高的柳树,就象用碧玉打妆起来的一样,实在是漂亮极了;从柳树上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顺绵长,随风飘荡多么像碧绿的丝带啊!我不知柳枝上新长出的那小巧玲珑的柳叶,细细尖尖,整整齐齐,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哦!我知道了,一定是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样,把柳叶修剪得这么漂亮。
  随后老师指出:短短一首诗,仅仅28个字,却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内容,写得情景交融。贺知章爷爷真了不起啊!我们能不能像他那样,把所见所闻也写成诗呢?
  三、悟诗会情,谋求拓展
  学生读得古诗并能作初步解释,并不等于就学会了古诗,因为我们学习古诗的目的不在此,而在于继承和发扬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力争做到能自己熟悉其写法。要做到这一点,“读”只是初认,“释”只为相识,习法而融情才是目的。就如《咏柳》一诗,写了这么多景色,究竟表达了贺知章爷爷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心情)呢?对春光的无限赞美?对柳树的无比喜爱?……。有了景,生了情,一首古诗就有血有肉了。
  老师此时就应该让学生拓展了:同学们能写出这么好的古诗吗?
  教师与学生重续前章(以景写打油诗或顺口溜),巩固所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业就是比一比,先将《咏柳》抄下来,自己再写一首或自己去另找一首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看谁比贺知章爷爷写得好。
  古诗学习易记背,可就是难以达透彻理解与情景交融。作为教师,我们只有首先自己对古诗有一个透彻的口味过程,然后才能把其味传给学生。否则,只能读记而不能理解诗境及了解写法,是不能达到大纲教学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