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黄立玲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三元小学

【摘要】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先从教会学生“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而教师是学生提问题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正文】 

  数学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数学认知活动(数学概念的学习、数学命题学习、技能形成与问题解决)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题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方式要由接受式向发现式转变,就是要让学生同科学研究者一样经历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同时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获得认识事物和创新实践的方法,从而适应社会,成为创新型人才。
  一、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爱问
  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思考空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良好习惯,重视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完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让学生联系实践,说说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教室、课桌、文具盒、钢笔,我们穿的衣服以及正常人的面庞等都是对称图形,他们会惊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呀!学好数学与将来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实际意义,真有用啊!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敢问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题是因为没有把老师和同学当作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一个班级中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基础差,胆子小,所以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以充分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多说一些“你行的”、“你会的”。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需要先充分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适时的转变自己的角色,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对合作者的关系,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应用于生活,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针对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从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看似平常又充满矛盾的情境,此时,教师应能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会问
  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要会回答,更重要的是会提问。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教师要围住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问。通过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其次,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够提出许许多多数学问题。再次,数学需要活动。所以,在完成操作活动后,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切实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