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刘桂波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中心中学

【摘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当前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中的问题,还应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笔者从尊重学生个性,创造民主氛围,进行适度点拨,让学生体验思维乐趣,利用课文空白,开启想象空间,采用多种形式,拓展作业天地四方面谈一谈对培养创新思维的体会。
【关键词】阅读;创新;问题;对策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创新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了解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还要有相应的对策,即要从多渠道、多角度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语文教学是引领学生迈进文学殿堂、领略文学领域无限风光的开端,要让学生们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并被深深地吸引住,阅读是关键。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是学生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的重要的素材。鲁迅先生就曾把文学比作是普罗米修士从天庭盗给人间的圣火。然而初中语文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不少教师常用条分缕析,切块而“食?”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漠视阅读主体,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前不久,读到我校初二学生的一篇作文,题目是《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个“你”是谁呢,就是“语文”,他说“语文,你在初中校园里似乎并不得宠……本想从你那儿找出一点乐趣,你却给我平添许多烦恼……语文,我渴望你身上的灵气和雅趣,而不是晦涩和艰深”。当前,我们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然而我们还是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他来自学生的内心,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状况还是值得进行研究和改进的。虽然我们的阅读创新教学不断改进,取得了很大发展,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

  1、应试的教与学

  作为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为基本任务的初中阅读教学,经常以应试为目的,凡是同中考有关的文章就进行没完没了的分析,且不少教师缺少自己的思想,漠视阅读主体,不问学生的兴趣如何,只是将教学参考书上的权威分析、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情感得不到表现,优美的文学作品则被公式化的字、词、句、章的分析所掩盖。

  走进农村初中课堂,不难发现,课文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和接受。喋喋不休的烦琐阐释,千篇一律的条分缕析成了我们教师顺手的教学方法,无论阅读哪篇优美的文章,都从文题、作者、背景等说起,到文章中心,再到文章结构层次,文章写作特色,表达技巧……然后完成课后练习,完成配套练习册。如果是大纲规定的基本篇目,教者常常分析得更细致,更深刻,更透彻,而学生的听课笔记也会随之更详细,且学生的练习也会更多,负担更重。

  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守旧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充分地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用“心”去体会,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这就限制了他们能力的发展,往往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获得分数。这是一种接受式学习,学生自始自终均未自主阅读,自行思考。

  2、无法正视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凭借。学生借助于教材,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精神生活。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但若仅仅凭借教材中有限的篇章,是难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的,我们知道,从知识到能力,必须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可惜,目前相当一部分初级中学的阅读教学仍死死抱住一本教材不放。教材的内容非讲透讲烂不可,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更怕遗漏下什么重点,这样导致学生实际的阅读量偏少,阅读面过窄。即使有一些课外阅读,也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隔裂开来,使课内学习的方法用不上,课外阅读的质量比较差。

  3、多媒体使用不恰当

  课改后,大家都知道上语文课要用一些课件了,但是实际上用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多媒体使用不当,本应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银幕的“人机对话”。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既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又不能进行恰当的板书,学生只见机器不见人,教师变成放映员。由于当前语文科现成的课件很少,资料库也并不健全和普及,且大多数教师对于课件制作及电脑操作仍不甚熟练,准备一个课件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因而不可能深入钻研教材,分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法,本末倒置,抑制了教师创造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新世纪教育的基本任务,切实搞好初中创新教育工作。

  1、阅读教学的创新

  “创新精神”的内涵包括人格因素、智能因素。人格因素包括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感情,坚强的意志,独立自主的性格,经受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等等,智能因素包括思维的开拓性、灵活性、独创性、流畅性和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等,上述这些是我们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努力的方向。在《万紫千红的花》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创新思路,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作者在说明昆虫对花色的选择写道:“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这一例子符合生活实际吗?从蜜蜂采集活动看,仲春时节,长江以南尽染黄色,只要是晴好天气,蜜蜂就嗡嗡地忙碌于油菜花“黄海”之中,怎能说蜜蜂“不喜欢黄色”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从而运用感性材料来检证课文,获得超越作家认识的科学结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也是阅读教学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

  2、写作教学的创新

  在写作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文是学生自己自己的产品,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新意。教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才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老套的办法是规定题目,教师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动笔写作,教师批改和讲评。这些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只能被动地完成任务式的写作,针对这些弊端,写作教学的创新很有必要。要指导学生培养观察力,炼就创新慧眼。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初一、初二的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初三学生每周利用双休日写篇观察日记,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体裁,完全由学生决定。对人、对物的观察,自己的感受,均可进入观察日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坚持下来,学生的观察日记就是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生活中的素材积累,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厚积薄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写作教学,与其仅仅让“训练”学生如何“怎样写”上下工夫,不如放开让学生更在“写什么”上动脑筋。这就是写作教学创新的精华所在。

  总之初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祁建坤,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1004)。

  [2]宋茂蕾,初中语文新型对话教学模式构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