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有效设计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数学素质
【作者】 多欧和吉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河北乡河秀逸夫学校
【摘要】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实践表明:拓展练习的有效设计,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的形成,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关键词】拓展练习;发展;数学素质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应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把拓展作业当成课内作业量的追加,拓展作业应当是学习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知识的准备,是满足个人和发展个人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实际课堂教学中,学优生是“免检产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和一般学生知识获取和数学技能的形成,学优生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教师只有注重课堂拓展练习的设计,才有利于拓展不同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一、联系现实生活练习,拓展学生的数学应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的拓展练习设计要注重让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才能积极缩短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充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两岸四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一位香港教师执教《升与毫升》时的练习方式,令人深思和回味:教学中,教师拿出五个形状不同的无盖容器,让学生猜猜哪个容器的容量大。在学生猜测结果各不相同时,教师继续问怎样才能知道谁的容量最大时,一时间小手如林,争着说计算方法,并认真地进行测量、记录、运算,由于误差,结果五种容器都有人认为最大。这时教师把第一个容器倒满水,再依次倒入其余四个杯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是容器的容积一样大。教师再次强调问题是只要找出容量最大的容器,并没有要准确求出每个容器的容积时,学生恍然大悟。这样的练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乐于探究知识,乐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加强文化传承练习,拓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练习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使数学教学的内容越发枯燥,抽象,越发形式化,结果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拓展练习中教师要释放、凸显、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才能让课堂教学越发生动灵活,才能让学生学得越发轻松,越发兴趣盎然,从而主动积累自身的文化底蕴,建构起学生自己的数学思想。
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圆的认识》一课巩固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时,一反常规,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二千多年前墨子记载“圆,一中同长也”;《周髀算经》所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张老师用诗般的语言,再次让学生感受“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这一哲学命题的文化涵义,彰显了“圆的魅力”,让学生建构了自己的数学思想。
三、灵活运用教材练习,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苏教版教材的编写为数学课堂中的拓展提供了很多空间,例如“你知道吗”栏目主要介绍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背景知识和经典的数学问题等都为学生知识的拓展提供了素材。在练习中,本着学科性、目标性、实效性的原则,围绕教学的主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由浅入深的发展线索,能有效加强不同知识领域间的沟通,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后,教材中介绍了我国古代人民做乘法时创造的用“铺地锦”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了解到“铺地锦”不仅可以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而且可以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是一种类似于竖式计算的方便算法,现代的竖式计算正是以“铺地锦”为基础而形成的。我让学生自己查阅图书或上网,阅读我国古典文学名著《镜花缘》第79回中利用铺地锦计算圆周长的故事,然后和同学交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我国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数学视野的拓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从而使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学习数学。
四、多样设计变式练习,在练习中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拓展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学生数学智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拓展学生数学智慧的根本途径。多样化的数学拓展练习的设计能有效地把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用数学眼光来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拓展练习设计的多样化,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机械重复的现象,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整体的体积》时,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方法后,我又出示了一道题:把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纸盒,拼成一个长方体进行包装。一种长方体纸盒的长是2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用包装带十字形捆扎一圈,至少用多少厘米的包装袋?解决这道问题需要计算长方体棱长的知识,更需要学生想象,思考怎样捆扎才能使包装带最短。这样的练习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智慧,使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
五、巧妙引导想象练习,拓展学生的数学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想象力是否丰富关系着创新能力的强弱。小学生都有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的特点,在拓展练习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中的创新性思维因素,重视培养学生从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的能力,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百分数的认识》,在课尾,当学生提出学习了百分数有没有“千分数”的问题时,黄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千分数长什么样,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千分号,结果学生设计出15种方案,其中也包含了通用的千分号。这样的拓展,虽然是动态的生成,蕴含着极大的挑战,但由于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让学生在乐学中思索,在思索中进行独具个性的创造,真正做到了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数学拓展练习,是主题教学活动的自然延伸和必要升华,它是数学文化的体现,是数学思想的展示。拓展练习的设计,要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丰富学生的个性,从而使拓展练习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数学素质、激发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应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把拓展作业当成课内作业量的追加,拓展作业应当是学习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知识的准备,是满足个人和发展个人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实际课堂教学中,学优生是“免检产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和一般学生知识获取和数学技能的形成,学优生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教师只有注重课堂拓展练习的设计,才有利于拓展不同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一、联系现实生活练习,拓展学生的数学应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的拓展练习设计要注重让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才能积极缩短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充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两岸四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一位香港教师执教《升与毫升》时的练习方式,令人深思和回味:教学中,教师拿出五个形状不同的无盖容器,让学生猜猜哪个容器的容量大。在学生猜测结果各不相同时,教师继续问怎样才能知道谁的容量最大时,一时间小手如林,争着说计算方法,并认真地进行测量、记录、运算,由于误差,结果五种容器都有人认为最大。这时教师把第一个容器倒满水,再依次倒入其余四个杯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是容器的容积一样大。教师再次强调问题是只要找出容量最大的容器,并没有要准确求出每个容器的容积时,学生恍然大悟。这样的练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乐于探究知识,乐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加强文化传承练习,拓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练习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使数学教学的内容越发枯燥,抽象,越发形式化,结果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拓展练习中教师要释放、凸显、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才能让课堂教学越发生动灵活,才能让学生学得越发轻松,越发兴趣盎然,从而主动积累自身的文化底蕴,建构起学生自己的数学思想。
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圆的认识》一课巩固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时,一反常规,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二千多年前墨子记载“圆,一中同长也”;《周髀算经》所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张老师用诗般的语言,再次让学生感受“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这一哲学命题的文化涵义,彰显了“圆的魅力”,让学生建构了自己的数学思想。
三、灵活运用教材练习,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苏教版教材的编写为数学课堂中的拓展提供了很多空间,例如“你知道吗”栏目主要介绍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背景知识和经典的数学问题等都为学生知识的拓展提供了素材。在练习中,本着学科性、目标性、实效性的原则,围绕教学的主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由浅入深的发展线索,能有效加强不同知识领域间的沟通,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后,教材中介绍了我国古代人民做乘法时创造的用“铺地锦”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了解到“铺地锦”不仅可以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而且可以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是一种类似于竖式计算的方便算法,现代的竖式计算正是以“铺地锦”为基础而形成的。我让学生自己查阅图书或上网,阅读我国古典文学名著《镜花缘》第79回中利用铺地锦计算圆周长的故事,然后和同学交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我国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数学视野的拓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从而使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学习数学。
四、多样设计变式练习,在练习中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拓展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学生数学智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拓展学生数学智慧的根本途径。多样化的数学拓展练习的设计能有效地把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用数学眼光来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拓展练习设计的多样化,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机械重复的现象,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整体的体积》时,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方法后,我又出示了一道题:把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纸盒,拼成一个长方体进行包装。一种长方体纸盒的长是2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用包装带十字形捆扎一圈,至少用多少厘米的包装袋?解决这道问题需要计算长方体棱长的知识,更需要学生想象,思考怎样捆扎才能使包装带最短。这样的练习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智慧,使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
五、巧妙引导想象练习,拓展学生的数学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想象力是否丰富关系着创新能力的强弱。小学生都有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的特点,在拓展练习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中的创新性思维因素,重视培养学生从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的能力,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百分数的认识》,在课尾,当学生提出学习了百分数有没有“千分数”的问题时,黄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千分数长什么样,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千分号,结果学生设计出15种方案,其中也包含了通用的千分号。这样的拓展,虽然是动态的生成,蕴含着极大的挑战,但由于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让学生在乐学中思索,在思索中进行独具个性的创造,真正做到了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数学拓展练习,是主题教学活动的自然延伸和必要升华,它是数学文化的体现,是数学思想的展示。拓展练习的设计,要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丰富学生的个性,从而使拓展练习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数学素质、激发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