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
【作者】 丁 慧
【机构】 甘肃省临夏县前石初级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的一线教师们最头疼的是学生在教师讲授知识的时候心不在焉,没有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参与课堂教学。出现了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改进我们的教学思路,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人。【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兴趣
【正文】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小学科,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认为信息课就是上上网、玩玩游戏、聊聊天、看看视频等等。在实际的教学中当老师按部就班教授知识时,学生在下面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没有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这的确是我们一线信息技术教师首要解决的难题。下面我将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创设情景,激发热情
新课标实施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注重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变教为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尝学习的乐趣,做到师生互动,“宾主尽欢”。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导入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时,我们一定要动动脑筋创设吸引学生学习的情景。比如:在讲授“表格美化”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当评委,评价一下老师准备好的两张内容相同、格式不同的表格,你是评委你更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喜欢,说说你的理由;讲word 文字排版的时候,就可以假设班级是一个报社,你是社长,你如何制作出一张图文并茂的报纸或宣传画来宣传你们的班级呢?让学生当评委、做社长,让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就觉得自己是这堂课的主人,他们就会很乐意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他们也会很乐意地去探索新知。
二、任务驱动,主动探究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相结合,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工具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设计。设计任务时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例如在《工作表的格式化》这一节中以课程表的制作为例讲授了工作表格式化的方法,课本上工作表的格式化一共是9步,文字很多,学生看起来一定头大,摸不着北,如果不细化任务直接就让学生完成这9步真是很难,最终能完成任务的也是寥寥无几。这就好比一大块肉让学生去吃掉,学生可能就会觉得无从下口,就吃不掉它,但如果将这一大块肉肢解、切片,学生吃起来就会觉得轻松,从而在内心形成自信,难题就会被学生一点一点的慢慢消灭掉。我给学生讲解这一任务是设计了三个递进式任务:第一关是页面设置、行高列宽的调整,第二关是工作表格式化(边框线条的粗细、颜色调整,文本信息的设置),第三关工作表的美化(插入图片、艺术字等)。在课程表格式化的任务中,我把这一任务细分为三个小任务,学生完成起来既轻松又容易,这种小步子教学学生都可以接受。
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老套路,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听完再去上机练习,而是在情境中以完成一个“任务”来驱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全体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一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课堂成为了教师和优等生的对话,其他同学做的再好可能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可能教师也不是故意这么做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候教师可能没有太在意这样的事情,但是在其他学生看来老师这么做就是偏心,就是看不起他们,从而心里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小组合作学习恰恰能够巧妙地关注全体学生,每个小组中都有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他们在小组中能够获得相互之间的帮助,在本组同学的帮助下能够解决以往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得每位同学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真正见识到了“兵教兵,兵强兵”的强大力量,以往的课堂中只是一个老师在讲授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位学生可以说都是一个小老师,他们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困难,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小组竞赛,你追我赶
小组竞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小的团体与其他小团体之间的对抗,小组要想获胜那需要集体的力量,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照顾,同舟共济,整个小组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正向、互蒙其利的。个人的表现不但关系到自己,还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表现,所以每人都需要努力,共同提高整个小组的成绩。这种小组活动一方面可增强同学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激发好胜心,也直接激发起同学的学习热情,在这种热烈的竞争气氛中,同学们的思维高度紧张,没办法不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学会如何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组员交流,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与冲突。所以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是和谐运作,积极互动,并分享彼此学习的心得,进而达成有效的学习。小组成员必须面对面地共同思考,讨论所收集的资料及学习的内容,互相支持与鼓励,而非传统教学中单向或被动的学习。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做的很优秀了,那么整个班级的学生当然就是优秀的。
五、展示交流,体验成功
学生作品创作成功了,那就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他们的心情是很激动的,他们需要别人的肯定、赞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呢?这个时候我鼓励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我采用广播展示或者投影展示,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同组同学都可进行补充说明,其他组同学积极评价他的作品,说说优点,讲讲不足。在聆听他人评价时,本组同学都可以进行解释和阐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们就会有信心再做下一次尝试。让学生尽情的展示自己的作品,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学生感兴趣的事,既使困难重重,他们都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一线教师的确应该动动脑筋想一想、议一议:如何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的乐于参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教育传播学》 南国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技术学》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小学科,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认为信息课就是上上网、玩玩游戏、聊聊天、看看视频等等。在实际的教学中当老师按部就班教授知识时,学生在下面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没有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这的确是我们一线信息技术教师首要解决的难题。下面我将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创设情景,激发热情
新课标实施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注重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变教为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尝学习的乐趣,做到师生互动,“宾主尽欢”。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导入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时,我们一定要动动脑筋创设吸引学生学习的情景。比如:在讲授“表格美化”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当评委,评价一下老师准备好的两张内容相同、格式不同的表格,你是评委你更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喜欢,说说你的理由;讲word 文字排版的时候,就可以假设班级是一个报社,你是社长,你如何制作出一张图文并茂的报纸或宣传画来宣传你们的班级呢?让学生当评委、做社长,让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就觉得自己是这堂课的主人,他们就会很乐意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他们也会很乐意地去探索新知。
二、任务驱动,主动探究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相结合,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工具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设计。设计任务时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例如在《工作表的格式化》这一节中以课程表的制作为例讲授了工作表格式化的方法,课本上工作表的格式化一共是9步,文字很多,学生看起来一定头大,摸不着北,如果不细化任务直接就让学生完成这9步真是很难,最终能完成任务的也是寥寥无几。这就好比一大块肉让学生去吃掉,学生可能就会觉得无从下口,就吃不掉它,但如果将这一大块肉肢解、切片,学生吃起来就会觉得轻松,从而在内心形成自信,难题就会被学生一点一点的慢慢消灭掉。我给学生讲解这一任务是设计了三个递进式任务:第一关是页面设置、行高列宽的调整,第二关是工作表格式化(边框线条的粗细、颜色调整,文本信息的设置),第三关工作表的美化(插入图片、艺术字等)。在课程表格式化的任务中,我把这一任务细分为三个小任务,学生完成起来既轻松又容易,这种小步子教学学生都可以接受。
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老套路,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听完再去上机练习,而是在情境中以完成一个“任务”来驱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全体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一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课堂成为了教师和优等生的对话,其他同学做的再好可能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可能教师也不是故意这么做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候教师可能没有太在意这样的事情,但是在其他学生看来老师这么做就是偏心,就是看不起他们,从而心里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小组合作学习恰恰能够巧妙地关注全体学生,每个小组中都有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他们在小组中能够获得相互之间的帮助,在本组同学的帮助下能够解决以往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得每位同学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真正见识到了“兵教兵,兵强兵”的强大力量,以往的课堂中只是一个老师在讲授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位学生可以说都是一个小老师,他们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困难,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小组竞赛,你追我赶
小组竞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小的团体与其他小团体之间的对抗,小组要想获胜那需要集体的力量,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照顾,同舟共济,整个小组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正向、互蒙其利的。个人的表现不但关系到自己,还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表现,所以每人都需要努力,共同提高整个小组的成绩。这种小组活动一方面可增强同学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激发好胜心,也直接激发起同学的学习热情,在这种热烈的竞争气氛中,同学们的思维高度紧张,没办法不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学会如何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组员交流,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与冲突。所以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是和谐运作,积极互动,并分享彼此学习的心得,进而达成有效的学习。小组成员必须面对面地共同思考,讨论所收集的资料及学习的内容,互相支持与鼓励,而非传统教学中单向或被动的学习。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做的很优秀了,那么整个班级的学生当然就是优秀的。
五、展示交流,体验成功
学生作品创作成功了,那就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他们的心情是很激动的,他们需要别人的肯定、赞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呢?这个时候我鼓励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我采用广播展示或者投影展示,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同组同学都可进行补充说明,其他组同学积极评价他的作品,说说优点,讲讲不足。在聆听他人评价时,本组同学都可以进行解释和阐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们就会有信心再做下一次尝试。让学生尽情的展示自己的作品,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学生感兴趣的事,既使困难重重,他们都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一线教师的确应该动动脑筋想一想、议一议:如何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的乐于参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教育传播学》 南国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技术学》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