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 山永煊
【机构】 四川省南部县建兴镇义丰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现代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对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习的综合性智能的发展。本文就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同仁们商讨。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求知欲”。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的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如:教学“化合价”这一节内容时,学生不易理解,结合元素周期表中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找出同一周期中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关系,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而且不需要死记硬背元素的化合价。如:在讲到《金属的活动性》时,如果教师仅告诉学生金属的活动顺序,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同时思维易形成定势,是否可以让学生经过实验,以填空的形式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然后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从而使学生得出其规律,这样避免了思维的定势。
2、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论证猜想和假设的实质性过程,是知识的发源地和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新体验、新感知。如:教学“分子”这节课时,学生对分子运动感到陌生,先让学生亲自实验,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C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同学们都看到了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红色。素来不很讲究的我却在衣领上洒香水,在教室里走一圈,学生嗅到香味,感到惊讶。学生通过质疑和反思,很快就明白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3、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来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初中化学是启蒙教学,概念多,知识散乱、繁杂,学生不便掌握和运用,使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启发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学生常把离子的写法与元素化合价的写法混淆,可把这个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离子的写法:“离子歪戴帽,先写数字后带号,是‘1’就省掉”。如: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写作“Mg2+”;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写作“Na+”;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写作“Cl-”。化合价的写法:“化合价头上跨,数字总在正负号后面画,有‘1’不能落下”。如:化合价为+2价的镁元素,写作“Mg”;化合价为+1的钠元素,写作“Na”;化合价为-1价的氯元素,写作“Cl”。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操作步骤,学生易错,比较枯燥,可趣味化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4、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不断变换教法,使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例如:在讲授《硬水的软化》这—节时,我们首先向学生发问:⑴什么是硬水、软水? ⑵硬水对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危害何在?⑶怎样进行硬水软化?然后再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读书,分析教材内容。事实证明采用此法本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知识掌握得相当好。讲《原子》时,让学生像学语文那样地阅读。讲《利用化学方程的简单计算》时让学生像学数学那样地严密推理。讲《核外电子的运动》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知识不仅相互渗透,而且学法也相互渗透,最重要是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会,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的转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演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盛放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有一层白膜,学生质疑,那是什么呢,我因势利导,学生用水洗不掉。顺势启发,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大家通过猜想、讨论、实验论证,得到结论白膜是碳酸钙。然后再根据所学的知识,用稀盐酸洗烧杯,再用清水处理。向澄清的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又会澄清。学生感到奇怪,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引导学生课外查资料,再实验,得出结论。教师启发溶洞现象的形成原因,学生有效地探索,加深了印象,拓展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得到满意的结论。
三、因材施教,创设探究条件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⑴学生自己有明确的学习目的;⑵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不能放羊式的让学生自由发展,必须深入全过程进行指导。⑶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2、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探究能力的基础,一定的探究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条件,因此,教师在确定小组探究时,既要坚持全体性原则,又要把学生按照知识基础的差异平均分配。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在探究活动中,不能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老师必须针对新知识,及时给以解答和补充。
3、创设问题情境
既然探究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在有意义的探究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新异性。目的性是指问题是针对教学目标而提出的,目标是问题指出的方向、依据;适应性是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活跃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能够吸引学生。
4、提供良好的探究环境
时间、空间和学习内容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⑴要有充分的探究时间,把涉及到生活知识的探究,尽量放到周末,让学生分组进行。⑵灵活的探究空间,想方设法联系相关部门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如水的污染,让学生走访水质监测站;空气的污染可到环保局进行调查。⑶丰富的学习材料,如教学“常见的金属”时,学生不易理解“合金”,教师千方百计提供多种“合金”样品,并组织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四、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就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
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人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程明云等.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15;
[2]教育部制.化学教学大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王秀红.化学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求知欲”。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的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如:教学“化合价”这一节内容时,学生不易理解,结合元素周期表中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找出同一周期中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关系,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而且不需要死记硬背元素的化合价。如:在讲到《金属的活动性》时,如果教师仅告诉学生金属的活动顺序,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同时思维易形成定势,是否可以让学生经过实验,以填空的形式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然后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从而使学生得出其规律,这样避免了思维的定势。
2、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论证猜想和假设的实质性过程,是知识的发源地和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新体验、新感知。如:教学“分子”这节课时,学生对分子运动感到陌生,先让学生亲自实验,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C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同学们都看到了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红色。素来不很讲究的我却在衣领上洒香水,在教室里走一圈,学生嗅到香味,感到惊讶。学生通过质疑和反思,很快就明白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3、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来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初中化学是启蒙教学,概念多,知识散乱、繁杂,学生不便掌握和运用,使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启发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学生常把离子的写法与元素化合价的写法混淆,可把这个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离子的写法:“离子歪戴帽,先写数字后带号,是‘1’就省掉”。如: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写作“Mg2+”;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写作“Na+”;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写作“Cl-”。化合价的写法:“化合价头上跨,数字总在正负号后面画,有‘1’不能落下”。如:化合价为+2价的镁元素,写作“Mg”;化合价为+1的钠元素,写作“Na”;化合价为-1价的氯元素,写作“Cl”。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操作步骤,学生易错,比较枯燥,可趣味化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4、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不断变换教法,使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例如:在讲授《硬水的软化》这—节时,我们首先向学生发问:⑴什么是硬水、软水? ⑵硬水对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危害何在?⑶怎样进行硬水软化?然后再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读书,分析教材内容。事实证明采用此法本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知识掌握得相当好。讲《原子》时,让学生像学语文那样地阅读。讲《利用化学方程的简单计算》时让学生像学数学那样地严密推理。讲《核外电子的运动》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知识不仅相互渗透,而且学法也相互渗透,最重要是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会,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的转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演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盛放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有一层白膜,学生质疑,那是什么呢,我因势利导,学生用水洗不掉。顺势启发,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大家通过猜想、讨论、实验论证,得到结论白膜是碳酸钙。然后再根据所学的知识,用稀盐酸洗烧杯,再用清水处理。向澄清的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又会澄清。学生感到奇怪,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引导学生课外查资料,再实验,得出结论。教师启发溶洞现象的形成原因,学生有效地探索,加深了印象,拓展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得到满意的结论。
三、因材施教,创设探究条件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⑴学生自己有明确的学习目的;⑵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不能放羊式的让学生自由发展,必须深入全过程进行指导。⑶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2、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探究能力的基础,一定的探究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条件,因此,教师在确定小组探究时,既要坚持全体性原则,又要把学生按照知识基础的差异平均分配。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在探究活动中,不能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老师必须针对新知识,及时给以解答和补充。
3、创设问题情境
既然探究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在有意义的探究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新异性。目的性是指问题是针对教学目标而提出的,目标是问题指出的方向、依据;适应性是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活跃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能够吸引学生。
4、提供良好的探究环境
时间、空间和学习内容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⑴要有充分的探究时间,把涉及到生活知识的探究,尽量放到周末,让学生分组进行。⑵灵活的探究空间,想方设法联系相关部门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如水的污染,让学生走访水质监测站;空气的污染可到环保局进行调查。⑶丰富的学习材料,如教学“常见的金属”时,学生不易理解“合金”,教师千方百计提供多种“合金”样品,并组织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四、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就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
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人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程明云等.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15;
[2]教育部制.化学教学大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王秀红.化学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