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感染力

【作者】 曹 艳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八中学

【摘要】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这是学生深受情感熏陶和感染教育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优势,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产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感染力;提高
【正文】 
  所谓感染力,就是通过作品、说话或行动,使人引起相同的思想或感情所能达到的快速程度。从这概念可知,快速程度就是力的大小,感染力越大,引发学生思想或感悟变化就越快。而实现方式就是“作品、说话或行动”。所以,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要使你的课堂具有感染力,就必须以课本为载体,充分运用你的语言、动作、神情来提高语文教学感染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课文内涵,获得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
  一、以教材为本,提高感染力
  虽然不能“唯教材是教”,但教材是我们教学不可离的交流话资。我们要提高感染力,就须充分运用这一平台。我们知道,现行教材,篇篇不仅文质优美,而且人文性极有丰富,是学生情感培养的良好载体。用好这一载体,是提高感染力的良好一辙。
  (一)进入角色,深挖情感魅力元素。古人说得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也就是说现行语文教材,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情感动人,具有浓厚的情文并茂的特点。我们如何让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感染,甚至感动,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要先受感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任何课文时都必须首先进入“角色”,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分析,并通过教师自己的想象,将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心思,然后再将此情感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如我在讲授《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为了理解毛泽东当年写诗时的情感和诗中的磅薄大气,我翻阅了很多诗词,如《毛泽东诗词选择》、《柳亚子毛泽东诗词》等书籍,并从时代背景中体会到了毛主席当时长征到达陕北之后,而对红日照耀、白雪覆盖的塬,雄心涌动化为诗篇,再通过反复咀嚼词义之后将教师理解的情感带入课堂教学中,结果很快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着实让学生领略到了“江山如此多娇”的美丽风光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
  (二)加强诵读,反复领会文章情感。古人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感是推动师生活动的强大动力,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情感的感染与熏陶之下,学生才能获得身心的愉悦,产生学的动力。语文是美文,教师是美文的传播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用情感人,以情动人,让学生充分理解汉语言的优美、寓意的深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现行教材中,有不少千古流传、魅力永恒的名篇,特别是那些描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佳作,更值得我们耐心咀嚼品味。俗话话:“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推行眼、耳、口、心并重的学习方法,根据课文内容昂或缓的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文章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从而使学生受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的艺术感染。如在朗读《听潮》一课时,我们便可采用低、中、慢速,读出大海落潮时的静谧和涨潮时的狂燥不安,读《明月几时有》时,也可以用舒缓的语调,读出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良好祝愿。
  二、以语言为策,增强感染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这可知,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交流,所以,要提高教学感染力,我们就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来达到提高感染力的目的。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犹如一出戏剧的序幕,只有在开头创设情景,铺好情感之略,才能使学生迅速的进入课堂情境中,其方式可引用一段诗歌、一段深情并茂的朗诵、一个画面的展示等方式,例如在教学《石壕吏》一课时,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搏杀、人民流离失所,十室九空的视频,配以老师富有情感的解说,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古代战争场景中,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到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为学生学好新课创设了很好的渲染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景感染而不自觉地就进入到了新课学习之中了。
  (二)饱含深情,引读课文。授课进,我们更应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想象,使之沿着作者思路进入情境之中,讲人物,使学生如见其人,讲意境,使人身临其中,阐事情,学生豁然开朗,因而在讲解中要让学生做到“深”、“情”、“精”、“新”。所谓“深”,言生不能想,述生之所求;“情”,师喜生乐,师忧生哀,师愤生怒;“精”,语言精练,多之一份则多,少之一份则少;“新,语言常变换新,不千人一面、千事一言;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运用教态语言或一扬眉或一扬嘴,均能达到表情达意的作用,且能感染学生,使之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如在教学《最后一次演讲》时,我让学生从闻一多慷慨激昂的语言,横眉冷对千夫子的表情、拍案而起的动作中,理解到其浩然的正气和高尚的人格。
  (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堂有艺术感染力的课,也应在结尾给学生留下无穷回味,使之情感延伸,课虽结束,仍余音缭缭。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们在结尾运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图画;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总理的形象冉冉升起,直至与日同辉,千山万水为之动容,使学生理解到总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的深刻内涵,并愿意如总理一样鞠躬尽瘁为人民,从而产生自觉学习的动机与行为。
  总之,我认为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只有抓住作品的内涵,使作者的情感,教师的体会,学生的情怀融为一体,才能使语文教学如春风化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受到情感感染和熏陶,在与作者对话中建构自我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包晓东,谈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感染力的五个因素[J].新一代月刊, 2014年。
  [2]代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感染力[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5年。
  [3]温德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感染力[J].考试(教研版),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