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还小学生一片自主学习语文的蓝天

【作者】 龙长安

【机构】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正大完小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对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倡导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式
【正文】 
  一、还学生一片朗读、畅想的蓝天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有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摸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神形兼备也就无以淡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情感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口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放手让学生去发现
  儿童总是通过不断的发现、认识世界,发现也是创新的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注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就能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如笔者在教学《老人与海黄鸥》一文时,没有频琐地讲解,而是让学通过读课文,自己发现朗读体裁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笔者先让学生快速自由朗读全文,看看有什么发现?这一个小小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探求的欲望,他们兴致勃勃地读完课文后,果然发现了许多自己的“小发现”。笔者又趁热打铁,对文章体裁稍作介绍后,让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话,仔细朗读体会,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有的发现老人喂海鸥的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有的发现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扫”字把海鸥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有的发现海鸥也像人一样,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感情。急速翻飞后,海鸥们“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是那么的严肃和安静,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好像在为老人守灵,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而得到的,学生学得很主动。他们就像探宝藏一般,每发现一点,都体会到一种学习的愉悦,感到自己“能行!”我总是在想,其实学生发现了什么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一种他们的心理体验,又何愁学生学不好,语文呢?
  三、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蓝天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熟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予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在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定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地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圆圆,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皮球、太阳、蛋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那是一口井。”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要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它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只有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的占领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解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
  四、放手让学生去挑战
  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得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观点,要鼓励学生挑战。
  1、挑战同学。在教学中,常会发现这样的“怪”事。老师问一问题,只要优秀生回答,其他同学就主即附和,如此心态,如此的求同思维,又怎么会有中的诺贝尔出现?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常在教学中鼓励他们意想天开向同学挑战。例如在教完《鸟的天堂》后,笔者让学生自己为自己布置一项作业并完成。第二天,出乎意料的作“诞生”了,在一位平时成绩并不好的同学自称带来了一棵“树”和许多“鸟儿”。笔者带着一腔诧异一看,忍不住为他的创造力折服,他居然在一块红板上用黑豆、胶水粘出了一棵树和许多鸟儿!我为他的创造赞叹并当众表扬他,从此,敢于向同学挑战的学生多了,课堂形成了一种争论之风。
  2、挑战老师。学生从小接受着一种“乖孩子”的教育,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至高无上的,又如何敢向老师挑战,但不敢向老师挑战的学生又如何会产生个性?如何更好地自主学习?
  3、于是笔者在教学中常鼓励他们向老师挑战。有一次,笔者教学“劝”字时说:“‘劝’字的问道是‘又’”。这时,笔者看到一位同学犹犹豫豫地兴趣了手。我请她发表意见,她站了起来,涨红了脸“‘劝’还可以查‘力’字部”。笔者听了,欣慰地笑了,对她坚持正确意见,敢于挑战老师的行为大加赞赏。此后,笔者又通过与学生比赛朗读,成语接龙等,向生向我挑战,尽管我感觉课难上多了,但我为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而高兴和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