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竹竿舞作为体育校本教材的教学应用

【作者】 杨林峰

【机构】 贵州省铜仁市第八中学

【摘要】本文主要谈竹竿舞能作为体育校本教材,认为将竹竿舞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很高的体育锻炼价值,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对进行组织和阶段性教学作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竹竿舞;推广价值;校本教材;组织教学
【正文】 

  体育教学内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其选择更加广泛和更加丰富多彩。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体育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运用,使体育教学走上了新的征程。实际上我校的老教师,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一整套成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了,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兴趣并突破了原有体育教学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模式,使学校体育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更加大众化。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我只是总结和对个别方法及以完善,供各位同行借鉴,并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一、“竹竿舞”的历史和作为校本课程的推广价值
  竹竿舞的历史比较悠久,同泼水节一样是黎族,佤族和苗族等少数苗族特有的一种游戏或是舞蹈,目前多见的是黎族的竹竿舞。即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或竹竿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两人一对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现在“竹竿舞”不但跳遍大江南北,也越来越引起国外游客的兴趣,他们盛赞跳竹竿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将?“竹竿舞”?这一民族民间体育运动引进体育课堂教学中,是充分考虑到此项运动的特点:舞者在敲动的竹竿中来回跳动穿梭,人、声、竿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极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通过对它的学习与尝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在主竿间来回的跳跃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下肢力量、弹跳力,耐力等素质,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竹竿舞”跳法多样,竹竿的开合变化灵活,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能力;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建立责任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同时竹竿舞所用的器材比较简易,一般的竹竿,比较直的木棍或者用跳绳,将绳拉紧,离地一定距离,用跳绳的把手敲出节奏,学生根据节奏也可以在“竹竿”中来回跳舞。另外,周围的中华民族园,十渡等旅游景点也都设有竹竿舞的活动,学生学会后就能在旅游遇到时参与其中,对学生的终生都有益处。因此,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进行教学是值得推广的。
  二、竹竿舞的组织教学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组织形式已被大家认可,所以怎样达到五方面学习目标,应是我们力求在实践中做到的、其中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功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是最重要的,也是新课标中重点强调的。在教法上:教师充分利用、抓住教材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帮助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在学法上: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改进、观摩的形式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师生关系定位上: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欣赏者。学生是参与者、探究者、表演者。
  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掌握跳多根平行竿的动作方法,在提高动作熟练性的基础上,体验创编不同形式的跳竿方法;从而发展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和弹跳素质,增强动作的节奏感;利用结伴过竿,小组学习创编动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感受运动的乐趣。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基本跳法,感受竹竿开合的变化,创编不同形式的跳竿方法。难点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之中,提高跳动节奏的持久性与稳定性。关键是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体验与同伴友好相处、合作的快乐。竹竿舞的教学一般可以分为熟悉竹竿阶段,学习基本技术,提高技术,合作创编四个阶段。
  1.熟悉竹竿阶段:分为(1)无竿徒手模仿,即在没有竹竿的情况下,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基本技术动作,这使学生在学习进出竿时打下基础。(2)克服恐惧感阶段,即在摆放好的竹竿上不进行开合动作地敲击竹竿,学生在竿间自由的作徒手练习动作。通过上述阶段克服了学生的恐竿感,就可以进入基本技术学习阶段。
  2.基本技术阶段:教师先要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打竿的方法和节奏,进出竿的基本步主要是正向和侧向步伐。主要教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1)模仿练习打竿和步伐,(2)在不动竿上练习。(3)分小组练习过两根到四根开合竿。为便于学生学习提高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便练习边喊节奏,如:进出进出—进进出出,开合开合开开合合,高兴高兴高高兴兴,快乐快乐快快乐乐,或者是有节奏的童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自己或小组创编喊的内容,或向少数民族一样跳者与击竿者互相喊“嘿!嘿!”来应喝等等。另外练习时还可以变换竹竿的摆放位置,提高学生的兴趣。
  3.提高技术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前边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过竿的数量和熟练性,提高学生跳动节奏的持久性与稳定性。教师主要是设计一些活动提高过竿的难度,同时指导和组织学生讨论探索如何过竿。可以设计一个“闯关”的游戏,“闯关1”跳平行4根竿?;“闯关2”跳平行8根竿?“闯关3”跳平行16根竿。通过“闯关”的过程,提高学生跳动节奏的持久性与稳定性。这种形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通过竹竿相互撞击的声音能激发学生的应战欲望,体验合作的重要性,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挖掘学生自身的运动潜能。通过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难度,让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合作获得成功的乐趣。另外,也可以在学生跳跃多根竿时提出钻洞、击掌、手拉手、转身变向、左右脚变换在前跳,手臂做舞蹈动作等要求提高难度。还可以改变竹竿的摆放跳过由三层竹竿组成的方格形,从而提高学生跳动的熟练性。同时在练习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与音乐相结合的练习,强化动作的节奏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音乐的运用也是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感受到运动与音乐结合的一致性,体验运动的快乐。
  4、合作探索创编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学生熟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想象,探索创编新的跳竿形式与方法。教师主要是组织学生分组,启发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竹竿的摆放,新的过竿方法和在尝试新的花样时的安全问题,组织小组或个人展示及评价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能不能双脚一起过竿、不出竿来回跳、转身回来;每个小组编出不同的多人一起过竿的动作如:四人手拉手,两组从同时从两端跳,单个依次跳(多根平行竿)两人做交谊舞姿势跳,跳方格形时怎样转圈跳等等。教师在启发学生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和表现的时间。要知道学生是最有潜力的资源,学生也是学习和锻炼的主体。他们思维敏捷、好奇心强,对事物的认识没有模式化的经验。教师应在教学时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启发提示的程度要看学生的创造水平,因生而变尽量少提示,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进行各种方法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本领,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领悟跳竿运动的变化,培养学生创新探究意识。你会发现学生的创编会大大出乎你的想象。段可以按顺序教学,也可以在一节课中运用,只要调整难度或降低要求即可。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灵活运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将竹竿舞引入课堂不但使学生增强了体质,体会了运动的快乐,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和延续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还使学生加深了我国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竹竿舞不受场地限制,只要有个平整的几平方米的场地就可以开展此运动,同时不受年龄性别等其他条件限制,由于竹竿的价格比较便宜,对于经费不足的学校解决体育课器材可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办法,所以应该在体育教学中进一步推广竹竿舞这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