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毕业复习
【作者】 张子蓉
【机构】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灵关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空间与图形”(西师版)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之一,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凸显核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巩固和深入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进一步沟通几何图形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复习中要落实好这个新的课程目标,就必须在复习内容、要素和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明确复习内容
避免学生的遗忘太多,在复习之前,先让学生纵观整个六年的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内容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梳理,然后讨论交流,初步得出空间与图形复习的内容和重点:
1.直线、线段、角、平行、垂直的意义和特征。
2.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概念、性质、特征,周长、面积的计算及其应用。
3.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概念、性质、特征,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及其应用。
4.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
5.根据给定的方位确定其它的方位和物体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表示。
二、理解复习要素
1.复习目标要明确
复习课的目标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作为依据、以教科书作为参照、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突出学生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空间能力训练。复习课的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生而异,分层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1)知识层面要做明确要求。像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技能等必须要向学生表达清楚,要让学生理解到位。如:直线、射线、线段、面、体积、容积等概念必须掌握清楚不混淆。
(2)知识达成要求层次分明。要对知识给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会、比较熟练、熟练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基本概念必须理解掌握;基本公式能熟练运用等。
(3)知识掌握要有针对性。要对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易考点、易错点及易混淆点高度重视,要教有侧重,学有着重,思有目标。
2.复习容量要适中。如果复习内容过多,难以完成复习任务,复习教学的效益也不会高。复习过程中,在学生初步整理的基础上,协助学生理清复习思路。如:点——线——面——体,逐一进行复习巩固。
3.复习内容要择重。复习课的一大特点是内容广、容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如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结果可能是学生困惑依然困惑,掌握的又因机械重复而厌烦。如:点和线的复习可以精讲多练,面和体的复习则要加大力度,而且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强化训练。
4.复习主体要体现。运用“做中学”、“练中悟”的理念要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透彻、掌握得牢固。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都先让学生独立回顾相应知识点,写出来,同桌交流后补充;小组内交流再补充;大组内分享,全班补充。每个知识点,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设计练习题,组内交流巩固。在做中悟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掌握复习方法
1.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来开展有效复习
复习时教师做到:一是给思路。给出“点——线——面——体”的复习思路,给学生的复习“定调”,让学生依据“复习提纲”主动的复习。二是给方法。给出适当的复习方法,让学生抓住重点、抓住区别、抓住关键进行有效复习。复习一个点对应的练习题逐一过关,多个相应练习后找出共性的问题,学生累积经验后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三是给氛围。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营造数学思维活跃的氛围,让学生以饱满热烈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复习的活动之中,从学生复习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复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高投入的复习。四是给指标。给出复习的“质量指标”,让全体学生都为争取一对一的复习目标而努力。
2.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来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在学生回忆、联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把零散的知识内容加以整理,沟通知识纵向、横向间的联系,以灵活多变的训练来重建认知结构。一是训练内容要变活。要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训练,创造新的思维意境。二是训练形式要多样。要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三是训练方法要灵活。要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要加强解法多样化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把握例题的尺度来完善认知过程
教师抓住关键,借助恰当的例题对学生给予点拨、引导,让学生补充完善、找到重点、解决难点,联系沟通、理清脉络、编织网络来完善认知过程。复习中选择例题的总体思路是从新的视觉处恰当地精心获取最能体现复习内容的本质特征,最能唤起学生思维灵感,最能引起学生思维共鸣的例题进行复习,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目的。精选例题应该符合四条标准:一是准确性标准。符合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标准,不能人为拔高标准。二是典范性标准。例题要能展现重要知识点和普遍、特殊题型,具有“范例”作用。三是综合性标准:例题要能展现各类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四是薄弱性标准。例题要能弥补学生平时漏缺的知识,覆盖学生易混淆的知识和关键性、规律性的知识。
4.采取当堂训练方式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组织学生在当堂回忆、当堂整理的基础上,及时训练、有效强化,不要把训练强化留在课后,增加学生过重的课外作业负担。因此,复习课的习题题量要少、题目要精。
5.利用矫正补缺的方法来提高学习质量
当堂订正课堂练习,若存在问题,教师要尽快敏锐地捕捉问题的原因和“症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矫正和补偿。复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再认识、巩固、加深、提高和知识过关的过程。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做得对的部分只是具有教学质量的“保质”功能,而学生的“错题”则才具有教学质量的“增质”功能。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要指导学生及时矫正和补救填缺的知识,及时解除困惑,有效地修正错误,确保学生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6.寻求分层标准来发展不同层面学生的空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十二册数学的情况先有全面的了解。首先将学生分层。复习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相对分成超中等、中等、赶中等三个层次。当然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发展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检测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合理进行调整,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是目标分层。复习时教师要将单一性教学目标改为因人而异的弹性目标。集体复习时,要以赶中等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超中等生“吃得饱”为原则。第三是方法分层。在复习方法上,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如:超中等生的复习以自主梳理结合教师的点拨;中等生的复习以小组合作进行梳理结合教师的讲解;赶中等生则是以教师的辅导梳理回忆再现学过的知识,并结合超中等生的帮助进行复习。第四是练习分层。复习时教师要充分把握练习的层次。在练习时,可以同时出示基础题、提高题、综合开放题三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分层练习,对赶中等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并只求一题一解;对中等生,除上述题外,再增做提高题;对超中等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增加开放题,凡要求一题多解,尽量要做到一题多解,培养他们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第五是评价分层:在评价上,超中等生重在评其钻研的精神和学习成绩,中等生重在评其进取心和学习方法,赶中等生重在评其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总之,“图形与几何”的复习要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复习侧重点及特点,根据班上实际采取“做中学”、“练中悟”的不同的复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类比等能力,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确复习内容
避免学生的遗忘太多,在复习之前,先让学生纵观整个六年的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内容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梳理,然后讨论交流,初步得出空间与图形复习的内容和重点:
1.直线、线段、角、平行、垂直的意义和特征。
2.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概念、性质、特征,周长、面积的计算及其应用。
3.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概念、性质、特征,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及其应用。
4.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
5.根据给定的方位确定其它的方位和物体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表示。
二、理解复习要素
1.复习目标要明确
复习课的目标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作为依据、以教科书作为参照、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突出学生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空间能力训练。复习课的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生而异,分层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1)知识层面要做明确要求。像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技能等必须要向学生表达清楚,要让学生理解到位。如:直线、射线、线段、面、体积、容积等概念必须掌握清楚不混淆。
(2)知识达成要求层次分明。要对知识给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会、比较熟练、熟练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基本概念必须理解掌握;基本公式能熟练运用等。
(3)知识掌握要有针对性。要对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易考点、易错点及易混淆点高度重视,要教有侧重,学有着重,思有目标。
2.复习容量要适中。如果复习内容过多,难以完成复习任务,复习教学的效益也不会高。复习过程中,在学生初步整理的基础上,协助学生理清复习思路。如:点——线——面——体,逐一进行复习巩固。
3.复习内容要择重。复习课的一大特点是内容广、容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如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结果可能是学生困惑依然困惑,掌握的又因机械重复而厌烦。如:点和线的复习可以精讲多练,面和体的复习则要加大力度,而且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强化训练。
4.复习主体要体现。运用“做中学”、“练中悟”的理念要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透彻、掌握得牢固。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都先让学生独立回顾相应知识点,写出来,同桌交流后补充;小组内交流再补充;大组内分享,全班补充。每个知识点,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设计练习题,组内交流巩固。在做中悟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掌握复习方法
1.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来开展有效复习
复习时教师做到:一是给思路。给出“点——线——面——体”的复习思路,给学生的复习“定调”,让学生依据“复习提纲”主动的复习。二是给方法。给出适当的复习方法,让学生抓住重点、抓住区别、抓住关键进行有效复习。复习一个点对应的练习题逐一过关,多个相应练习后找出共性的问题,学生累积经验后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三是给氛围。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营造数学思维活跃的氛围,让学生以饱满热烈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复习的活动之中,从学生复习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复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高投入的复习。四是给指标。给出复习的“质量指标”,让全体学生都为争取一对一的复习目标而努力。
2.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来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在学生回忆、联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把零散的知识内容加以整理,沟通知识纵向、横向间的联系,以灵活多变的训练来重建认知结构。一是训练内容要变活。要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训练,创造新的思维意境。二是训练形式要多样。要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三是训练方法要灵活。要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要加强解法多样化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把握例题的尺度来完善认知过程
教师抓住关键,借助恰当的例题对学生给予点拨、引导,让学生补充完善、找到重点、解决难点,联系沟通、理清脉络、编织网络来完善认知过程。复习中选择例题的总体思路是从新的视觉处恰当地精心获取最能体现复习内容的本质特征,最能唤起学生思维灵感,最能引起学生思维共鸣的例题进行复习,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目的。精选例题应该符合四条标准:一是准确性标准。符合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标准,不能人为拔高标准。二是典范性标准。例题要能展现重要知识点和普遍、特殊题型,具有“范例”作用。三是综合性标准:例题要能展现各类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四是薄弱性标准。例题要能弥补学生平时漏缺的知识,覆盖学生易混淆的知识和关键性、规律性的知识。
4.采取当堂训练方式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组织学生在当堂回忆、当堂整理的基础上,及时训练、有效强化,不要把训练强化留在课后,增加学生过重的课外作业负担。因此,复习课的习题题量要少、题目要精。
5.利用矫正补缺的方法来提高学习质量
当堂订正课堂练习,若存在问题,教师要尽快敏锐地捕捉问题的原因和“症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矫正和补偿。复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再认识、巩固、加深、提高和知识过关的过程。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做得对的部分只是具有教学质量的“保质”功能,而学生的“错题”则才具有教学质量的“增质”功能。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要指导学生及时矫正和补救填缺的知识,及时解除困惑,有效地修正错误,确保学生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6.寻求分层标准来发展不同层面学生的空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十二册数学的情况先有全面的了解。首先将学生分层。复习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相对分成超中等、中等、赶中等三个层次。当然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发展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检测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合理进行调整,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是目标分层。复习时教师要将单一性教学目标改为因人而异的弹性目标。集体复习时,要以赶中等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超中等生“吃得饱”为原则。第三是方法分层。在复习方法上,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如:超中等生的复习以自主梳理结合教师的点拨;中等生的复习以小组合作进行梳理结合教师的讲解;赶中等生则是以教师的辅导梳理回忆再现学过的知识,并结合超中等生的帮助进行复习。第四是练习分层。复习时教师要充分把握练习的层次。在练习时,可以同时出示基础题、提高题、综合开放题三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分层练习,对赶中等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并只求一题一解;对中等生,除上述题外,再增做提高题;对超中等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增加开放题,凡要求一题多解,尽量要做到一题多解,培养他们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第五是评价分层:在评价上,超中等生重在评其钻研的精神和学习成绩,中等生重在评其进取心和学习方法,赶中等生重在评其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总之,“图形与几何”的复习要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复习侧重点及特点,根据班上实际采取“做中学”、“练中悟”的不同的复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类比等能力,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