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实施少教多学,还课堂于学生

【作者】 王 洁

【机构】 云南省广南县那洒镇岜皓小学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是师生互动、碰撞、交流、指导、促进的课堂,其活动是积极的、灵动的、有序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对课堂的引领是含而不露、彰而不显、有效引领。实施少教多学,还课堂于学生,就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创造。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少教多学;习惯;情境;自主
【正文】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去掌握学习的技能技巧。
  一、创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源头和根本,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的学习至关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对学生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有“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之说。我们知道,这门看似庞杂的学科,并不是无规律可寻。正是因为语文的精彩纷呈,才需要我们一同去发掘、去思考、去创新。养成正确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将语文这门学科提挈纲领,探索出语文学习的窍门和关键,令学生循序渐进地领悟语文神采之美,语文神韵之妙。
  常言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成功的教育是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开始的。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益终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很多,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教师要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
  少教多学,自主学习,预习为先。预习能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听讲的兴趣和效果。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预习习惯的养成。
  主动学习的习惯。美国某科技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语录给我们的最深启示就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亲手实验,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知识。教师的“多教”其实是劳而无功的,学生的“多学”才是学生获得真知的有效途径。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好问”。只有学生通过真正的自主学习才能有效学到知识,否则,都是劳而无功的!
  激思启智,善问精神。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培养学生的提问精神非常重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学与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学与思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成。质疑问难是思维的火种,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养成发问习惯,把知识学活、用活。学生就会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逐步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活到老,学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丰富的、长期的、细致的。如:正确书写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积累材料的习惯、注重检测的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善用工具书的习惯、广泛阅读的习惯等等,都需要我们有意无意地引导、培养、锻炼,方能见效。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教师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激发学生思维、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相信学生自学;力求让学生掌握“学”的方法,提升教师“教”的技艺,共同养成探究精神,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高效课堂需要少教多学,少教多学需要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需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导在于新颖,在于奇特,在于妙趣横生。少教多学要力求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学”的兴趣,“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做到: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追求“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已终,趣犹存”的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是丰富的、变化的、多元的。我们要竭尽全力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情境,出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新课导入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注重新课导入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教学需要艺术,而新课导入是艺术中的艺术。高效的新课导入,要像小提琴上弦那样,第一个音符必须准确无误、悦耳动听、先声夺人,这样学生才能受到鼓舞,心中充满喜悦而乐为。重视语文新课的导入艺术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不断优化导入方法,使新课导入恰到好处,妙在其中,出奇制胜,才能取得高效。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方法方式很多,需要我们灵活运用。例如:音乐导入、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悬念导入、挂图导入、实物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等等。
  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分析理解。创设生活化课堂,让小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是尊重小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如我在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前,想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和母亲的关系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苦心。于是,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由衷说出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分享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述说起自己的父亲,对文中父亲对孩子的爱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只有多创设这种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构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睿智。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阅读后遇到问题就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思考问题的时间、空间,教师提问的问题难易度要适中,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给出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回答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对其思考的习惯与过程给与赞赏鼓励,要经常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我在组织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巧妙利用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蝌蚪?这样层层引入,从小蝌蚪一次次的经历中去感受小蝌蚪情感,从而说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蝌蚪要比直接告诉要好得多。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轻松愉快的问答中解决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地营造一个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意识;树立不唯师、不惟书、只唯实的意识;树立敢想、敢说、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生才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
  三、开放的理念,放飞的思绪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使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任何事物的答案都不是唯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素质教育提倡学有所获,人人发展。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教活教材,熟练驾驭教材,学生才能学活教材,实现学以致用。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创新。这才是现代教师的进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新课程理念改革的核心。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张扬学生个性,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允许学生奇思异想,解放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心灵,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深刻领会苏霍姆林斯基名言:“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的倍加呵护。”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种花,而应有千奇百怪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多姿多彩、形式多样,妙趣横生的课堂。只要花朵争奇斗艳,开放出特色,它就有生命。教师是园丁,需要用心浇灌万朵花,让自己的每一朵花都竞相开放,才能姹紫嫣红,春色满园!
  总之,少教多学,教师要持之以恒,以学生为主体,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注重与时俱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真正实现少教多学、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王建丽;少教多学,让灵慧之花绽放[J];现代阅读;2012.7;
  [2]刘冬岩;“少教多学”的思想内涵与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3]汪惠迪;少教多学与生本教育[J];现代教育理论丛书;2007.9;
  [4]张彦芬;小学高年级语文少教多学模式探究[J];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5]戴友红;基于少教多学理念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导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