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成功教育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 覃利秋
【机构】 贵州荔波县佳荣幼儿园
【摘要】儿童在幼儿园时期的学习活动,对其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园开展科学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幼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科学素养,同时在幼师的指导下,能够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沟通能力以及相互帮助意识。【关键词】幼儿教育;创新探究;有效开展;科学活动;提升素养
【正文】
生活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科学的奥秘,科学的世界丰富多彩。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幼儿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那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该如何进行呢?我认为,应立足于幼儿的生活,把握幼儿学习科学的各个环节,运用积极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
一、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由于传统科学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还会出现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培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不厌其烦地讲解科学概念、知识,自己说得多幼儿动手操作少,甚至没有操作环节。因此,我们应从深刻领会《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入手,明确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实质,才能做到不偏离目标,保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标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幼儿园只有紧紧围绕《指南》所提出的目标来开展科学活动,那才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符合时代精神的有效的科学活动。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
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将它们蕴含在科学区,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指明了让科学活动贴近幼儿生活的重要性。让科学活动与幼儿生活相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因此,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应以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为教育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幼儿年龄虽小,但求知欲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有关的,经常看到的事物,幼儿可以说是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事物潜移默化刺激的结果。幼儿喜欢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幼儿的这些认知特点,为幼儿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首先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平等、宽容的交流氛围。平等、宽容的交流氛围是儿童大胆自由表达的基础。教师是营造这种互动氛围的主角。教师在儿童交流过程中要不断向儿童传递教育的信息,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引导儿童自由表达。
三、生活中关注幼儿,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开展活动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们生活的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疑问在小脑袋中产生: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水沟里的水为什么会臭?泡泡为什么是圆的?……各种物体的千姿百态,自然现象的千变万化,科技产品的神奇魅力,以及规律的奇妙作用,都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以及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想象。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捕捉幼儿的兴趣,从而获得科学教育内容。
四、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体现教育内容生活化
教师在安排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能引起他们兴趣、易操作、便于他们理解掌握的内容。比如:洗手时向幼儿渗透一些卫生常识;进餐时渗透一些饮食的相关内容;散步时引导观察天空、花草等等,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准备。
五、提供适宜的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的方式大多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更是如此,它是在幼儿不断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反复尝试获得的。这也是幼儿获得的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识。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教师应精心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
1.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科学活动有时很枯燥乏味,有趣的材料是对幼儿学习最好的刺激,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学因素,儿童不喜欢,那就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材料只具有趣味性,那又失去了科学发现的真正作用。
2.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如让幼儿探索厨房小工具时,教师可以提供操作难易不同的小工具,鼓励幼儿自选。在此过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技能选择材料。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提供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更要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发展经验,在把握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尽量让幼儿“跳一跳”才能获得成功,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
3.材料应具有挑战性。在材料提供时,我们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从而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幼儿园教师既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又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支持并鼓励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为此,我们应不懈努力,使科学教育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生活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科学的奥秘,科学的世界丰富多彩。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幼儿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那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该如何进行呢?我认为,应立足于幼儿的生活,把握幼儿学习科学的各个环节,运用积极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
一、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由于传统科学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还会出现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培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不厌其烦地讲解科学概念、知识,自己说得多幼儿动手操作少,甚至没有操作环节。因此,我们应从深刻领会《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入手,明确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实质,才能做到不偏离目标,保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标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幼儿园只有紧紧围绕《指南》所提出的目标来开展科学活动,那才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符合时代精神的有效的科学活动。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
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将它们蕴含在科学区,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指明了让科学活动贴近幼儿生活的重要性。让科学活动与幼儿生活相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因此,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应以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为教育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幼儿年龄虽小,但求知欲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有关的,经常看到的事物,幼儿可以说是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事物潜移默化刺激的结果。幼儿喜欢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幼儿的这些认知特点,为幼儿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首先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平等、宽容的交流氛围。平等、宽容的交流氛围是儿童大胆自由表达的基础。教师是营造这种互动氛围的主角。教师在儿童交流过程中要不断向儿童传递教育的信息,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引导儿童自由表达。
三、生活中关注幼儿,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开展活动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们生活的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疑问在小脑袋中产生: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水沟里的水为什么会臭?泡泡为什么是圆的?……各种物体的千姿百态,自然现象的千变万化,科技产品的神奇魅力,以及规律的奇妙作用,都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以及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想象。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捕捉幼儿的兴趣,从而获得科学教育内容。
四、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体现教育内容生活化
教师在安排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能引起他们兴趣、易操作、便于他们理解掌握的内容。比如:洗手时向幼儿渗透一些卫生常识;进餐时渗透一些饮食的相关内容;散步时引导观察天空、花草等等,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准备。
五、提供适宜的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的方式大多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更是如此,它是在幼儿不断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反复尝试获得的。这也是幼儿获得的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识。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教师应精心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
1.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科学活动有时很枯燥乏味,有趣的材料是对幼儿学习最好的刺激,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学因素,儿童不喜欢,那就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材料只具有趣味性,那又失去了科学发现的真正作用。
2.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如让幼儿探索厨房小工具时,教师可以提供操作难易不同的小工具,鼓励幼儿自选。在此过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技能选择材料。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提供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更要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发展经验,在把握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尽量让幼儿“跳一跳”才能获得成功,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
3.材料应具有挑战性。在材料提供时,我们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从而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幼儿园教师既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又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支持并鼓励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为此,我们应不懈努力,使科学教育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