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的训练

【作者】 黄登清

【机构】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一、引领学生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
  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大部分文章语言优美、描绘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词句,引导他们学会欣赏汉语言中蕴藏的文字之美。
  1.领略用词的准确性。
  用词的准确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第一要求,在阅读就学中就要带领学生去学习、品味。如语文S版第五册《庐山的云雾》中的第二自然段,作者用“笼罩、缠绕、弥漫、遮挡”这几个词写出了不同姿态、不同位置的云雾,作者的用词也不同。教学中,通过提问:“这几个词语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
  2.体会修辞的巧妙性。
  通过修辞手法的欣赏与运用,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修辞运用的巧妙性。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中有这样的描写“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要把云雾比作玉带,而不是腰带或皮带?”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对比,知道“玉带”更美,用来形容庐山的云雾能使语言更加贴切、生动、优美。
  二、抓好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
  1.找准训练点,强调针对性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结合教学目标,根据学情,找准训练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如,在学习《开国大典》的第六自然段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自由读读这段话,说说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都传到了什么地方?”引导学生回答:“这声音传到了中国的每一座城市,传到农村,传到道街小巷,传到每家每户和世界各地……”
  接着追问:“哪些人能听到?”以此训练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然后,教师自然过渡,设计练习表达的问题:“真是想象无极限啊。请再想象,不同的人听到这宣告是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设计,巧妙地将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去,融入到学生的写作中去。
  最后,落实写作任务。师导言:感觉出来了吗?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激活思维,激发情感。写场面的文章,除了按时间顺序有序写,也要融入情感写真情,还可以配合想象让文章向外延伸。课后练笔: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是参加开国大典的一名普通民众,写一写当天的见闻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国庆场面,练习描写盛大的场面。
  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2.把握训练时机,重视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感悟互动过程,几十个学生的思维如在原野上驰骋,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有价值的提问,抓住语言训练的最佳时机。如在学习《出色的老师》这一课,对于“他居然还笑得出来,真不仗义!”这句话,教师问: “‘我’为什么说黑大哥不仗义?”引导学生回答:“黑大哥去校长室告发‘我’,让‘我’接受四十美元的罚金”。教师接着追问:“那你认为怎么样做才仗义?”学生自然谈到我们中国的人情味,教师紧抓这一契机有意识地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强调规则、公德的重要性。
  3.加强训练层次,提高有效性
  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层次,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我们要加强读的训练,我们要保证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才能强化读的训练。读的方式分为默读、朗读、背诵等形式。不管是哪种形式,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其次。要加强复述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运用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
  运用是知识转化为能力,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变所学的语言知识内化为读、说、写的能力。
  1.读写结合,低年级凸显句的训练。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鸭子和白兔请客》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型让学生仿写:
  例:兔子爱吃青草
  鸭子爱吃             。
               爱吃小虫。
  爱吃             。
               。
  低年段的写作教学目标是以句子训练为主,通过以上的训练,学生造句的能力得到有效地训练。
  2.读写结合,中年级凸显片段训练。如在学习《翠鸟》一课后,学生掌握了总分的构段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参照课文中翠鸟外形的描写方法来描写一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抓住动物各部分的特征开展片段训练。
  3.读写结合,高年级凸显谋篇训练。
  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模仿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的文章,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和观察的顺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仿写训练,是完成“模仿→创造”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是写作的基础。六年级上册《詹天佑》课文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写的。这篇课文的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清晰,在朗读训练中指导学生罗列提纲的同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按照文章的写作思路介绍一个人,完成拟写提纲训练,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
  总而言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堂的独当之任,广大的语文教师要牢记这一点,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