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略论散文教学品味语言的策略
【作者】 顾小鸿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第十中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初中阶段散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讲解内容较为浅显,如同照本宣科,教学文本的语言价值未能提及,对散文语言的品味认知不到位等弊端,我们提出了讲评与阅读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认知水平,加强对教学场景的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穿字累词,领悟语言的内涵等初中散文教学加强品味语言的策略。【关键词】初中;散文教学;品味语言;策略
【正文】
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文本类型,有着真挚的艺术表现力,它通过对现实材料的灵活运用与广泛结合,使得其能够从写作手法出发提高自我的个性与辨识度,因此带有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价值。就散文的创作特征来说,其既有着小说写作所追求的趣味性,也有着对诗歌内容朦胧感的飘忽体现。这也就使得散文带有着较高水平的包容性,让这类文学文本可以更加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在初中散文教学活动中,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狭义散文与中心散文的结合体,即注重于对构思内容与表达手法的灵活性表现,进而将散文的中心思想传递给学生。按照散文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其大致能够被分为三个类型,即: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教学的问题笔者结合问卷调查和平时的听课、评课,归纳了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语文教师在对教学散文进行讲解的时候,因为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导致其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文本解读中去,使得教学活动的追求千篇一律,学生的认知与解题答案也受唯一性的影响而显得单一、僵化、缺乏灵活性。
1、当学生独自理解散文的时候,会受教学模式的影响而将作品内容单一化处理,忽略了其内在精神的表达。再者,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往往会准备大量的教学材料来辅助完成教学活动,这也就使得教师未能实现对教学文本的深入研读,仅仅是对理论知识有所理解,生搬硬套地传递给学生,想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抓住某一部分大讲特讲,教师心中没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解读,转化为教学设计,也没有目标意识(单元目标、课堂目标)、文体意识,备课很少考虑学情,富有情趣的美文被肢解得雅趣全无,无论怎样的美文留给学生的印象都是那一个个枯燥难理解的问题。
2、初中语文教学会存在对教学文本的忽视与冷落,即,一者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处理的时候,单方面地将其作为知识的传输工具,仅仅是对学生的道德思想进行熏陶而忽略了对文本字词的深入探讨,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无法提高自我对文本资字词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整个课堂显得杂乱无章,听不到朗朗读书声,远远偏离了语文教学基本特点。也有将写景散文,当导游词上,搞泛化教育,似乎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正如伤感的《望乡》音乐不能代替《春酒》中情感温馨不雕琢,不粉饰的语言。
3、部分教师对散文语言的品味认知不到位。一是对散文语言的品味教学显得机械化,这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学本身有着一定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所以当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围绕教学文本开展的时候,整个教学活动的散文价值也就显得杂乱,未能实现系统性。具体来说,这类教学活动的开展模式,即为:首先,对散文的修辞手法、关键词进行讲解;其次,探究散文内容的主要表达需求;最后,针对于散文的精神情感进行分享,这样的黄金模式,只有学生非常熟练地运用这三步模式才意味着品味语言准确了,散文教学品味语言的任务完成了,学生是否从优美的散文中真正获得语言的营养,是否从散文中获得语言的审美熏陶,这些都没有引起老师的关注和思考。二是品味语言的方法单一。
二、初中散文教学加强品味语言的策略
1 、讲评与阅读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认知水平。在对散文语言进行品味的时候,不能单纯地依靠机械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地是选择有机的生活场景来提高学生的认知,促使教学活动与德育活动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学生能够在对字词进行学习的同时,提高对文本内容的认知水平,实现自我的全方面发展。如《云南的歌会》,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对这段文字的赏析,有学生说: “我从这段文字中看到了一个轻松快乐的中年妇女。”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不错,但是略显笼统。于是,笔者进行了追问引导,教学效果显著。最后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轻松快乐的感觉遥学生读得很入情,其他的同学听得很陶醉,似乎感受到了几分沈老语言的特色。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从朗读中,领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 “心醉其情”。将读、评、品相结合,朗读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可以提升品读的效率,增加课堂的张弛感。
2、加强对教学场景的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散文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因此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创造力相结合,进而让学生的散文学习成效实现进一步提高,加强对散文语言的认知水平。
如《云南的歌会》,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设情境,对“报春花的颜色是粉蓝色的”这一意象进行赏析,教学时师生是这样交流赏析的:生3:大家看“这条路得通过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这一段话,这段话其实有很多点都值得我们钻研。比如,“小山坡”“土坎边”这两个地点让我们看出,云南这地方处处绽放自然美,作者通过这种特别新颖的描写,渲染出十分欢悦的气氛,给人真的是唱歌的感觉。再看,写报春花的颜色是“粉蓝色”的,这与后文“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联系在一起,使人产生联想,报春花的蓝色与天空的蓝色交织,给人一种意象美,让人身临其境。还有“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看那些报春花啊鸟啊,都十分活跃,让人情不自禁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师:品得好。我再将你的发言升华一点点,那就是“这条路通过的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这是写“面”;写粉蓝色的报春花是写“点”,有点有面,笔法多么高妙啊。你还说写“小山坡”“土坎边”等等都写得很小很秀气,我觉得微风也是,轻和的微风,多么惬意的风啊。
3 、穿字累词,领悟语言的内涵。《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关于学习语文知识表述如下: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提高对散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借助于这样的教学活动来完成一系列的教学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活动既不能脱离教学系统的讲练与操作,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将原有的教学课标进行创新使用,引导学生可以将语法知识学习内容与先进的学习方法相结合,以此来提高教学成效。当学生有着一定语言认知之后,需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提高,也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对创新思维的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加强对作者表达意图的理解能力。在对散文语言进行品评的时候,笔者认为应当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对语文的品味能力,通过对相关学习内容的联系理解来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晓阳.浅谈初中语文散文的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9):67-68.
[2]王伟雄.初中散文教学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4):28-29.
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文本类型,有着真挚的艺术表现力,它通过对现实材料的灵活运用与广泛结合,使得其能够从写作手法出发提高自我的个性与辨识度,因此带有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价值。就散文的创作特征来说,其既有着小说写作所追求的趣味性,也有着对诗歌内容朦胧感的飘忽体现。这也就使得散文带有着较高水平的包容性,让这类文学文本可以更加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在初中散文教学活动中,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狭义散文与中心散文的结合体,即注重于对构思内容与表达手法的灵活性表现,进而将散文的中心思想传递给学生。按照散文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其大致能够被分为三个类型,即: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教学的问题笔者结合问卷调查和平时的听课、评课,归纳了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语文教师在对教学散文进行讲解的时候,因为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导致其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文本解读中去,使得教学活动的追求千篇一律,学生的认知与解题答案也受唯一性的影响而显得单一、僵化、缺乏灵活性。
1、当学生独自理解散文的时候,会受教学模式的影响而将作品内容单一化处理,忽略了其内在精神的表达。再者,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往往会准备大量的教学材料来辅助完成教学活动,这也就使得教师未能实现对教学文本的深入研读,仅仅是对理论知识有所理解,生搬硬套地传递给学生,想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抓住某一部分大讲特讲,教师心中没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解读,转化为教学设计,也没有目标意识(单元目标、课堂目标)、文体意识,备课很少考虑学情,富有情趣的美文被肢解得雅趣全无,无论怎样的美文留给学生的印象都是那一个个枯燥难理解的问题。
2、初中语文教学会存在对教学文本的忽视与冷落,即,一者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处理的时候,单方面地将其作为知识的传输工具,仅仅是对学生的道德思想进行熏陶而忽略了对文本字词的深入探讨,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无法提高自我对文本资字词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整个课堂显得杂乱无章,听不到朗朗读书声,远远偏离了语文教学基本特点。也有将写景散文,当导游词上,搞泛化教育,似乎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正如伤感的《望乡》音乐不能代替《春酒》中情感温馨不雕琢,不粉饰的语言。
3、部分教师对散文语言的品味认知不到位。一是对散文语言的品味教学显得机械化,这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学本身有着一定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所以当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围绕教学文本开展的时候,整个教学活动的散文价值也就显得杂乱,未能实现系统性。具体来说,这类教学活动的开展模式,即为:首先,对散文的修辞手法、关键词进行讲解;其次,探究散文内容的主要表达需求;最后,针对于散文的精神情感进行分享,这样的黄金模式,只有学生非常熟练地运用这三步模式才意味着品味语言准确了,散文教学品味语言的任务完成了,学生是否从优美的散文中真正获得语言的营养,是否从散文中获得语言的审美熏陶,这些都没有引起老师的关注和思考。二是品味语言的方法单一。
二、初中散文教学加强品味语言的策略
1 、讲评与阅读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认知水平。在对散文语言进行品味的时候,不能单纯地依靠机械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地是选择有机的生活场景来提高学生的认知,促使教学活动与德育活动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学生能够在对字词进行学习的同时,提高对文本内容的认知水平,实现自我的全方面发展。如《云南的歌会》,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对这段文字的赏析,有学生说: “我从这段文字中看到了一个轻松快乐的中年妇女。”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不错,但是略显笼统。于是,笔者进行了追问引导,教学效果显著。最后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轻松快乐的感觉遥学生读得很入情,其他的同学听得很陶醉,似乎感受到了几分沈老语言的特色。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从朗读中,领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 “心醉其情”。将读、评、品相结合,朗读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可以提升品读的效率,增加课堂的张弛感。
2、加强对教学场景的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散文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因此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创造力相结合,进而让学生的散文学习成效实现进一步提高,加强对散文语言的认知水平。
如《云南的歌会》,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设情境,对“报春花的颜色是粉蓝色的”这一意象进行赏析,教学时师生是这样交流赏析的:生3:大家看“这条路得通过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这一段话,这段话其实有很多点都值得我们钻研。比如,“小山坡”“土坎边”这两个地点让我们看出,云南这地方处处绽放自然美,作者通过这种特别新颖的描写,渲染出十分欢悦的气氛,给人真的是唱歌的感觉。再看,写报春花的颜色是“粉蓝色”的,这与后文“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联系在一起,使人产生联想,报春花的蓝色与天空的蓝色交织,给人一种意象美,让人身临其境。还有“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看那些报春花啊鸟啊,都十分活跃,让人情不自禁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师:品得好。我再将你的发言升华一点点,那就是“这条路通过的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这是写“面”;写粉蓝色的报春花是写“点”,有点有面,笔法多么高妙啊。你还说写“小山坡”“土坎边”等等都写得很小很秀气,我觉得微风也是,轻和的微风,多么惬意的风啊。
3 、穿字累词,领悟语言的内涵。《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关于学习语文知识表述如下: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提高对散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借助于这样的教学活动来完成一系列的教学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活动既不能脱离教学系统的讲练与操作,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将原有的教学课标进行创新使用,引导学生可以将语法知识学习内容与先进的学习方法相结合,以此来提高教学成效。当学生有着一定语言认知之后,需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提高,也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对创新思维的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加强对作者表达意图的理解能力。在对散文语言进行品评的时候,笔者认为应当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对语文的品味能力,通过对相关学习内容的联系理解来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晓阳.浅谈初中语文散文的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9):67-68.
[2]王伟雄.初中散文教学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