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例谈

【作者】 林水东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白沙仑小学

【摘要】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也带来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本文从构建宽松学境、激发自主学习、数学生活化、动手实践操作等方面,用鲜明、有力的课堂实例加以论述,确实为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做了有益的、成功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数学课堂;宽松;自主;生活化;动手;效率
【正文】  【摘 要】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也带来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本文从构建宽松学境、激发自主学习、数学生活化、动手实践操作等方面,用鲜明、有力的课堂实例加以论述,确实为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做了有益的、成功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 数学课堂;宽松;自主;生活化;动手;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我的教学观也有了新的理念,在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上,我做为学生学习时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做了许多有益的、注重实效的尝试。
  一、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积极情绪,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自然就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独树一帜,允许与教师辩论,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看法。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成功因素,保护儿童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当出示“28+9=”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比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在汇报时,只要是学生自己能讲清计算过程,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最后这道题学生竟然总结出8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有些解法甚至是教师事先没想到的。
  又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1/4、3/13、2/9、4/19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4/1、13/3、9/2、19/4)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运用课件展现或模拟现实,使学生“亲临”问题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中,学生自然地体验到探究的重要性,产生要提“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和以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探究过程中。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势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请用手势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请用手势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创设情景,让数学走进现实的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课中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如在教学“0的认识”中,在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显示生活片断,和大家一起寻找0的足迹。有的找到电话、遥控、住房号码、计算机……,还有同学想到100元、50元、10元上也有0。学生越找越多,像开了锅似的,不愿意停下来。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毫无倦意。
  四、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架设了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动手操作、游戏、调查研究等方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认识”一课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活动。①“看一看”:通过观察两组不同位置的平等线组成的图形,以及从一些图形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并进行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征。②“画一画”:通过一网格中画平行四边形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③“拼一拼”:通过把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活动,让学生抓住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④“猜一猜”:通过猜“这是什么图形?”进一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全面看问题的意识。⑤“剪一剪”通过让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把一个图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建立了图形之间的联系。⑥“变一变”: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的框架,体会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且知道了它的特征和特性。
  五、重视课后和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两步应用题,以如下例题为例:
  “有30米布,剪下12米做床单,剩下的做衣服,每件用3米布,可以做几件?”这类题目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根据一个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投机条件。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由复习相关的一步应用题开始,使学生容易看到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从而较快地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这要求学生对一步应用题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因此要重视相关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正是在注重课后复习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2]《教法选择艺术》2000年版 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