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重回顾反思 促有效学习

【作者】 杨德琴 王宗勇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直属小学

【摘要】在教学活动之初的“备学生”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了解。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了解,不仅可以使教师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而且在回顾旧知的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激发继续学习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的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向和动机。
【关键词】回顾反思;有效学习
【正文】  【摘 要】 在教学活动之初的“备学生”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了解。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了解,不仅可以使教师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而且在回顾旧知的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激发继续学习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的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向和动机。
  【关键词】 回顾反思;有效学习

  数学的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初的“备学生”就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了解。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了解,不仅可以使教师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而且在回顾旧知的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激发继续学习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的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向和动机。
  一、回顾旧知,促进新知学习
  1、 回顾旧知,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在学习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对他们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认识,否则新知教学很容易陷入一种索然无味的状态,学生认为新知识太简单了不过如此,而缺乏继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将对新知的教学极为不利。但如果在教学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不仅可以针对学生学习的现状和水平巧妙的设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合理分配时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真正需要时间之处,而不是浪费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都已有了感官上的认识,但是并未得到验证。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首先出示课件,课件中有很多平面图形,先要让学生从中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把玩一番,在充分的感知后提问: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些回答是学生凭借直观感知后得到的结论,还没有得到验证,因此在板书后在后面都要打上“?”接下来教学和重点就转移到用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刚才得到的结论,在验证上着紧用力,花大力气通过多种方法的验证,这样教学的重点突出,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这样设计不仅对知识进行了回顾,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有效反思,找到新知识最近发展区,使新旧知识很自然的联系起来。
  2、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所谓内部动机是指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满足于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回顾旧知的同时,可以针对旧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劲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要解决面临的问题,我不会输的。在这种劲头的驱使下学生学习的热情才会充分激发,学习效果最佳。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先让学生用学习过的数来表示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数量的多少,表示几个面包、几瓶水都很方便,有一大块蛋糕学生可以用数1来表示。但是带的这一大块蛋糕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来吃,每个小朋友分得这块蛋糕的多少?这样的问题还能不能用我们学习过的整数来表示呢?(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迫切的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数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数就叫做分数,这样引入新课的教学,不仅帮助联系学生学习过的整数来表示物体的多少,同时也为学习一种新的数打好铺垫,在新旧知识产生矛盾冲突时,就对新的数产生充满了需要与渴望,从而让学生从心底里想用新学的分数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样设计有挑战性的目标就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积极应对面临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将更加高效。
  二、回顾方法,促进策略迁移
  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说只是停留在让学生做出各式各样的题型,仅仅关注问题解决了没有,而疏于引导学生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那么将不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背后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常注意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不但能让学生轻松的获取知识,还让学生学会许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们是将一个平行四边形经过沿高剪开,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在剪拼的过程中体会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就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平行边形的高就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以后,我们要反思与回顾,要让学生知道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前我们就已经学习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就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长方形来求,这一转化的思想不仅对于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适用,而且同时对于今后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也同样适用。我们都是通过转化的思想,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形来求,这样转化的思想对于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就从部分推广到全部,转化这一策略对于平面图形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并且从转化这一策略中我们不仅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也为今后推导三角形、梯形、圆等更多的平面图形做好铺垫。
  三、回顾过程,促进知识内化
  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时,我们要适时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拓展、和迁移,从而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扩充自己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同化、内化和延展。例如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课时,学生对千克 这一常用的单位缺乏感性认识,那么我们在教学完千克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课时,我们是先认识生活中的1千克的物品,接下来介绍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称一称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动手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大约有多重,并和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比一比,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1千克的感性认识。这种对学习过程的回忆与总结,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有用,而且更要让学生体会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从而在头脑里真正建立起1千克的概念,同时也使千克的认识从开始的表面的理解到进一步纳入到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使得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和延展。
  四、自我回顾,促进共同成长
  教后知不足,学而后知困。在教师和学生进行的教学双边活动中,要适时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学习过的知识让师生双方真正体会到自我的不足从而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1、教后反思,促提高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预设,但是整个教学的展开并不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的,在教学中时常会撞击出新的智慧的火花,或产生新的超出预设的问题,正是由于新的火花的出现的新的问题的产生才会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学后适时记录下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而且对于我们今后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2、学后反思,促迁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始终充分调动自我学习的潜能,不仅要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并且要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学得知识的同时,要引导自我反思,今天我学习的知识有什么作用,对于我今后继续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会有用途,另外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活动中,一定要坚持回顾和反思,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数学教学的探究和实践免不了有许多的不足和缺撼,教师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质疑自己的问题,特别是要对低效甚至无效的的原因进行分析,学生也要在收获时深入反思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延展。反思贵在自觉,贵在坚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自我反思才能使教学这个双边活动越来越有效,越来越高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