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开放式教学环境的创设

【作者】 龚丽贤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只有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环境,才能让全体学生达到自觉参与、主动感悟的境界,为人文精神的塑造创造前提条件。
  一、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西格尔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承受学生对所教内容有权提问、有异议、追根溯源和辩护,和学生以诚相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认识并遵循阅读活动的自身规律,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实践,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鼓励学生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独立探究,主动融合,自我反思,与作者作倾心的精神对话。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学习。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也要勇于承认并善于采纳学生正确的观点。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自由的学习空间
  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地言情说理:用学生的自主探究替代教师喋喋不休的讲授;用全体学生的主动合作参与替代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问答;用主动的感知领悟替代单纯理性的知识传授。课堂成了学生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浸润人文精神就有了可能。
  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从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与自主发现出发,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可以是讲读式的新授课,问答式的讨论课,也可以是争鸣式的辩论课,艺术型的欣赏课,涉猎型的阅读课。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让学生在把握封建礼教下杜十娘被污辱被损害的形象的前提下,又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让他们设置虚拟法庭“杜十娘状告孙富”。同学们普遍较投入,不仅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还学会了精到的人物心理分析。读《祝福》《雷雨》时,他们也决不满足于常规的阶级分析论,而穿插人性分析观。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教师引导学生从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种角度去分析,有利于学生运用发散的眼光,主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语言和结构,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读诗歌时,让学生充分挖掘诗歌的艺术空白,大胆联想和想象,进行文学的再创作,收获创新的硕果。凭借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三、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采用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引领学生不但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更应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使教学真正成为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向未来开放的教学。
  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一方面,要用动态的、机智的、艺术的眼光巧妙灵活地提炼和组合教材,启迪学生思维。有位教师在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由“圣人”孔子的“圣”引出“诗圣”杜甫,激发学生思考,诗人“圣”在何处,“圣”在哪里?然后,亮出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痛苦和他的深沉的忧思;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这种导入方式,有联想,有比较,有思考,显得自然。在课文学习之时,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在自己命运和民众生活里,能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最后一段使我们看到了诗人高大美丽的形象,这种深远感人的意境,令人回味不已。”结尾的认识,充满了激情,将情、景、理融合在一起,给学生以美的陶冶,美的熏陶,注重了人文性的教育。在语文课堂里,我们就是要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师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让读者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形成开卷有益、手不释卷的习惯,把课内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加以运用,把课外学到的东西,再带回课内消化吸收。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云和文学期刊,对那些富于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点评,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学习莫泊桑的《项链》等作品时,我要求学生不做机械读书的“看客”,而是引导他们先深入作品,再从作品中跳出来,广泛地联系生活,看看我们生活中的“玛蒂尔德现象”,从而展开讨论,形成自己对作品独到的理解,并试图挖除我们自身的痼疾。有同学在谈到玛蒂尔德的形象时这样说:“玛”的性格的形成固然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更主要的还在于她自身,爱国诗人屈原就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如果她能抵制物质享受的诱惑,就不会那么伤心,更不会出现“片刻虚荣,十年艰辛”的悲剧;在她身上有闪光的一面(她的诚实、坚韧),也有丑恶虚荣的一面(这里的虚荣与我们中国人的“要面子”是何其相似),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有这两重性,就看我们如何把握住自己,使自己朝善的方面发展。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感悟去理解,既深入理解了文章蕴含的内涵,也开启了心灵之门,既提高了鉴赏评价能力,也培养了优秀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要着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终身发展服务。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努力创设和扩大“最近发展区”。只有在一种多元、主体、弹性的开放状态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不断积淀、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