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李三花

【机构】 甘肃省临夏县前石初级中学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不只是给予与接受的关系,语文教师应特别注重引活水入课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源源活水的沐浴与滋润下茁壮成长。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设情境;自主意识;进取精神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不只是给予与接受的关系,语文教师应特别注重引活水入课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源源活水的沐浴与滋润下茁壮成长。
  【关键词】 语文课堂;创设情境;自主意识;进取精神

  语文课堂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情感、体验、认知交汇的舞台。语文教师在全方位多元的教学活动中,要以课堂为中心环节,让课堂增色生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堂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一条奔涌向前的河流。
  一、让课堂结构纵向延伸,化杯水、桶水为溪流。
  (一)巧设导语引入课题 
  课堂教学中,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往往能抓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缰绳,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时,我这样描述:“同学们,当夜幕降临,遥望星空,看那群星闪烁时,你会涌起怎样的感动啊!当有人告诉你,这是北斗七星,那是牵牛织女,你又会产生何种联想和想象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看看诗人面对浩渺星空又生发了怎样的情感和人生的思考!”一番充满启发和激励的话,让学生在已有情感和体验这杯水的基础上注意力会很快集中起来。
  (二)感情朗读调动情绪      
  教学过程中,不管什么篇目,如果一味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或全班齐读的方式,学生容易感到单调乏味,缺少进一步学习的兴致。如适当变化,就如同给课堂注入活水,学生的情绪将会高涨起来。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按座次或学号依次接力朗读;对于有人物对话的课文或段落,可以分角色朗读;对于诗词、文言文等要求背诵的篇目,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背诵竞赛。在自尊心、好胜心和竞争意识的驱使下,朗读的同学会全力以赴;听读的同学为了能找到对方的破绽,也会精神饱满,从而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领悟。学生主动学习的潜流因此悄然形成。 
  (三)典型设计理顺思路 
  结合课文体裁,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思路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设计下列问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具体说明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哪些地方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分析课文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他们能够根据问题的引导,循序渐进地阅读理解文章,从而悟得分析课文的方法。语文学习的溪流得以静静地流淌。 
  (四)生动点拨增进理解  
  鉴于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的局限,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会存在疑点和难点。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帮助他们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 
  如《故乡》中“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为什么说“横”而不用“有”、“是”、“展现”、“显出”等动词。教师如不作提醒点拨,学生很容易一读而过,也就不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经过一番讨论辨析,学生明白,“横”有不整齐、了无生气的意思,与“萧索”相应,表现了“我”对故乡现状的失望与不安。而“有”、“是”只是客观地描述,缺少主观情感;“展现”、“呈现”则流露出喜悦之情,与故乡环境与作者悲凉的心境不符。这样一分析,学生也就领会了“横”的深层含义。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也就不断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溪流缓缓前行。 
  (五)深化拓展培养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因此,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设计一些具有主观性、开放性的问题,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你能否从主人公于勒的角度叙述这一故事?”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课文内容、人物特征、主题思想等,将原文故事进行改编。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小溪在缓缓前行中壮大,发出泠泠淙淙的声响。 
  二、让课堂内容横向拓展,化淙淙的溪流为奔涌的大河。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通过阅读性训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体做法是:
  1.让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与教材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学“语文”。 
  3.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等。在阅读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
  4.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篇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可通过写作与口语训练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善于倾听、表达与交流,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具体做法是:
  1.写作
  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作文的灵魂。要指导学生在字里行间蕴涵丰富的情感,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当用“心”去写。不仅与文中所写的人物同喜乐同悲哀;而且要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爱要爱得真挚、强烈,批要批得尖锐、深刻。
  写作教学要加强计划性、避免随意性。写作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对学生的立意、构思、结构、表达、个性创新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有步骤地练习新课标要求的作文形式,采取灵活的批改方法并及时加以点评,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2.口语
  口语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技能。 在教学中,要依据课文内容进行口语教学,要有“说”的时间,定出“说”的任务,给出“说”的环境,订出“说”的标准。让学生懂得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口语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重要性。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一个良好的“众说纷纭”的环境,使学生克服思想、心理障碍,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多说、会说。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走向成功的彼岸。具体做法是:
  1.综合性学习要有计划性。
  2.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应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如春风吹拂,如醍醐灌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也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是长流水。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不只是给予与接受的关系,语文教师应特别注重引活水入课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源源活水的沐浴与滋润下茁壮成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为语文教学的主战场——课堂,它是一道潺潺的小溪、一股淙淙的泉水、一条滔滔奔涌的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