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 孙彦涛
【机构】 山东省滕州华晨育才学校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将抽象事物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多角度、多层面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解决教学重难点,构筑广阔生活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心灵交流,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利于知识拓展,深化学生体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让语文课堂更精彩。【关键词】新课改;多媒体;兴趣激发;多元化;提高效益
【正文】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将抽象事物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多角度、多层面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解决教学重难点,构筑广阔生活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心灵交流,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利于知识拓展,深化学生体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新课改;多媒体;兴趣激发;多元化;提高效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标。多媒体与语文课堂的整合恰恰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从而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精彩。本文我将借鉴专家一些理论研究,有效结合自身几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巧用多媒体手段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展开探究与思考。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被吸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课文中虽然有许多绘声绘色的句子,如:“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但由于学生们缺乏亲身经历,对这些绚丽的色彩、瞬息的变化无法单纯从文字中获得切身的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地播放一段流云的录像片。五彩斑斓的云朵,瞬息万变的天空清晰地展示在同学们眼前,在一片情不自禁的由衷赞叹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幻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
可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科书是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能够丰富人的知识,开拓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但小学生由于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对一些较为艰深的科学道理、专业名词等往往难予理解,甚至会形成错误的概念。我们在教学时便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运用图画、投影、录像、电影及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突破训练难点,克服思维障碍。
《咏华山》一课中“情不自禁”一词很难理解,我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山顶景观”,接着播放了一段华山风光片,并随机解说,其目的是让学生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使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身临其境。随后我又用语言引导:“这就是有‘天下险绝第一山’之称的华山,此时此刻,我们站在华山山顶,放眼望去你的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地说,接着又让学生找出能表示现在心情的词,最后我总结:“同学们,刚才你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忍不住想去赞美华山就是‘情不自禁’。”由此学生对“情不自禁”这一词语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也顺理成章地引出所要学习的古诗。
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把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的画面,对于突破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大有益处,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设学习意境,启发学生想象
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绮丽的奇葩,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富于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诗篇,可以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丰富语言、陶冶情操,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庐山的美、瀑布的美,我先是熟练地运用色彩鲜艳的简笔画配诗,让学生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情境,紧接着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如提出:“诗中哪个字用得好?你从这个字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使学生从中领悟想象意境的途径,从而进入这首诗所表现的青山陡峭、烟雾缭绕、急流飞泻、气势磅礴的意境。
之后我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那凌空而下、半洒云天的奇特壮美景观赫然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进行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进而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意境颇为关键。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展现形象立体的画面,并配合以适当的音乐和解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想象力,再现意境,从而逐步去品味诗情,理解诗中深邃的内涵。
四、扩大课堂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
如《秋游》是一篇画面优美、语言精炼活泼的短文,针对低年段学生的训练重点,我在处理教材时把注意力放在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上,但如何才能使学生想说、乐说、能说、会说呢?教学时,我快速帮助学生弄懂了短文的内容,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秋天里还会有哪些景象吗?”孩子们似乎有些茫然,这时候我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软件:“高高的蓝天上飘浮着几朵淡淡的云朵,一群大雁排列着整齐的队形向南方飞去,几只色彩艳丽的风筝在秋风中欢快地舞蹈。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洋槐树摆动着枝条,一片片黄叶从高处盘旋着落下,像翩翩落地的彩蝶。池塘里还残留着几片凋零的荷叶,岸边毛茸茸的小草们也纷纷换上了嫩黄的衣裳……”优美的画面再配以悦耳的音乐,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受。在如此诗情画意的情境里,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谈秋风、谈秋雨、丰收的果实、收获的喜悦,思维被激活了,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有些孩子还能对比其它季节来讲述秋天的特色。
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恰当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美妙的情境,提供丰富的信息素材,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不容忽视的,但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这样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熏陶感染与独特体验[J].语文教学通讯.2014,(7、8).
[2]刘权石.多媒体教学之我见[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
【关键词】 新课改;多媒体;兴趣激发;多元化;提高效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标。多媒体与语文课堂的整合恰恰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从而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精彩。本文我将借鉴专家一些理论研究,有效结合自身几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巧用多媒体手段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展开探究与思考。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被吸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课文中虽然有许多绘声绘色的句子,如:“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但由于学生们缺乏亲身经历,对这些绚丽的色彩、瞬息的变化无法单纯从文字中获得切身的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地播放一段流云的录像片。五彩斑斓的云朵,瞬息万变的天空清晰地展示在同学们眼前,在一片情不自禁的由衷赞叹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幻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
可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科书是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能够丰富人的知识,开拓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但小学生由于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对一些较为艰深的科学道理、专业名词等往往难予理解,甚至会形成错误的概念。我们在教学时便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运用图画、投影、录像、电影及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突破训练难点,克服思维障碍。
《咏华山》一课中“情不自禁”一词很难理解,我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山顶景观”,接着播放了一段华山风光片,并随机解说,其目的是让学生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使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身临其境。随后我又用语言引导:“这就是有‘天下险绝第一山’之称的华山,此时此刻,我们站在华山山顶,放眼望去你的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地说,接着又让学生找出能表示现在心情的词,最后我总结:“同学们,刚才你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忍不住想去赞美华山就是‘情不自禁’。”由此学生对“情不自禁”这一词语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也顺理成章地引出所要学习的古诗。
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把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的画面,对于突破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大有益处,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设学习意境,启发学生想象
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绮丽的奇葩,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富于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诗篇,可以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丰富语言、陶冶情操,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庐山的美、瀑布的美,我先是熟练地运用色彩鲜艳的简笔画配诗,让学生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情境,紧接着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如提出:“诗中哪个字用得好?你从这个字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使学生从中领悟想象意境的途径,从而进入这首诗所表现的青山陡峭、烟雾缭绕、急流飞泻、气势磅礴的意境。
之后我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那凌空而下、半洒云天的奇特壮美景观赫然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进行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进而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意境颇为关键。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展现形象立体的画面,并配合以适当的音乐和解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想象力,再现意境,从而逐步去品味诗情,理解诗中深邃的内涵。
四、扩大课堂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
如《秋游》是一篇画面优美、语言精炼活泼的短文,针对低年段学生的训练重点,我在处理教材时把注意力放在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上,但如何才能使学生想说、乐说、能说、会说呢?教学时,我快速帮助学生弄懂了短文的内容,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秋天里还会有哪些景象吗?”孩子们似乎有些茫然,这时候我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软件:“高高的蓝天上飘浮着几朵淡淡的云朵,一群大雁排列着整齐的队形向南方飞去,几只色彩艳丽的风筝在秋风中欢快地舞蹈。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洋槐树摆动着枝条,一片片黄叶从高处盘旋着落下,像翩翩落地的彩蝶。池塘里还残留着几片凋零的荷叶,岸边毛茸茸的小草们也纷纷换上了嫩黄的衣裳……”优美的画面再配以悦耳的音乐,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受。在如此诗情画意的情境里,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谈秋风、谈秋雨、丰收的果实、收获的喜悦,思维被激活了,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有些孩子还能对比其它季节来讲述秋天的特色。
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恰当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美妙的情境,提供丰富的信息素材,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不容忽视的,但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这样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熏陶感染与独特体验[J].语文教学通讯.2014,(7、8).
[2]刘权石.多媒体教学之我见[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