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雷雨》中人物悲剧的艺术魅力
【作者】 梁 钰
【机构】 云南省罗平县第一中学
【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成功地表现了20 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关键词】 《雷雨》;悲剧;周朴园;蘩漪;鲁侍萍;封建
【正文】 【摘 要】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成功地表现了20 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关键词】 《雷雨》;悲剧;周朴园;蘩漪;鲁侍萍;封建
《雷雨》叙述的是两个家庭30年间复杂的血缘关系和两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纠葛。鲁侍萍,30年前周公馆的丫头,和周家少爷相爱并同居,生下两个儿子。后来周家为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把生下第二个儿子才三天的鲁侍萍赶出了周公馆。侍萍抱着孩子投河自尽,被人救起。之后,她带着孩子艰难度日两次嫁人,并发誓今后再也不到周公馆里来。她生活的唯一心愿就是保护女儿免蹈自己的覆辙。可是,30年后她又鬼使神差地来到周公馆并和30年前的冤家再度相逢。不仅如此,她的女儿四凤却偏偏又爱上了周家大少爷并怀了身孕,而这个周家大少爷正是她的亲生儿子周萍。
一、蘩漪形象的悲剧艺术特色
《雷雨》中成功的塑造了多个角色,其中蘩漪是最成功之一,一个最具有“雷雨般”性格的人,一个个性复杂的典型形象。她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在追求个性解放与情感自由的过程中,努力挣扎,燃烧自己,也毁灭他人,成为文学史上又一个悲剧典型。《雷雨》中如此描写蘩漪:“她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里,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然而她的外形是沉静的,忧烦的。”在她的性格中没有旧女性的顺从,而具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由此可见,她是一位从封建的旧式妇女向资产阶级女性过渡,却最终没有完成这一过渡的新旧结合的人物。正是她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使她成为文学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
蘩漪是《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一个最具有“雷雨般”性格的人。她是整个剧本的灵魂式人物,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在这样一个新旧参半的女性身上,作家有意识强调她身上的“原始的野性”,和五四时期所有年轻人一样,蘩漪也向往和渴望自由的“爱情”。为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不惜落得“母亲不是母亲,情人不是情人”的境地,成为人们所耻笑的“伤风败俗”的女人。作一个为爱活着的女人,在得不到所爱的人时,所有的一切对于她就都无关紧要了,蘩漪就是这样的人。在蘩漪身上,原始的野性体现为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一种情欲力量,除了燃烧着的情爱,她可以什么也没有,可以什么也不是。她与周萍的相爱,包含着屈辱与痛苦,明知是乱伦,但却是无爱的她的最后希望,因此,她坚决冲破道德束缚,把她的生命与希望,押在周萍身上。当周萍疏远她时,她记恨四凤,采取措施,开除四凤,把鲁侍萍叫到周家,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她虽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却不具备传统女性温良贤淑的“美德”,有的只是那种焕发着原始野性的强悍的生命力。
蘩漪与周朴园看起来门当户对,实际却是貌合神离,只有夫妻之份,没有夫妻之情。蘩漪与周朴园的结合,无论在年龄还是在思想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周家,蘩漪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物质方面,蘩漪可以得到一切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过着养尊处优的阔太太生活。但在精神方面,蘩漪却非常空虚。作为周朴园的太太,她徒有其名,与冷酷、专制的周朴园没有感情,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被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更缺少被丈夫关爱的幸福感。尽管如此,两人的矛盾还没有激化到非此及彼的程度,蘩漪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她不可能到更广阔的自由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因此,蘩漪在周家那个难以抗拒的环境中生活,就更感压抑和苦闷。她的性格反复无常,走向变态也是必然的。蘩漪在周家的这十几年,犹如生活在冰冷的牢笼里。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羁绊,她只有苦苦挣扎。正是压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蘩漪的悲剧命运。因为得不到丈夫的爱,她强烈地追求比她小几岁的继子周萍来满足自己的情欲,犯下了“乱伦”的罪行,而且亵渎了神圣的“母爱”。她不顾一切的行为,正是受压抑的精神在一瞬间的全部释放。“郁热”是《雷雨》中重要的意象,它既是蘩漪生活的自然背景,也是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存在方式的暗示,它超越了生理的意义意味着生命的被郁结,以及难以言传的精神痛苦。在压抑的环境中,她脸色苍白,“她那雪白细长的手,时常在她轻轻咳嗽的时候,按着自己瘦弱的胸。”总是嚷着“闷”,“喘不过气来”。蘩漪,一个饱经人世的女性,她身上所蕴涵的野性力量和不安分的个性是她最具魅力的地方。而作为不幸婚姻的牺牲品,她的遭遇令人同情。蘩漪的悲剧是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悲剧,是封建专制制度自身的矛盾造成的。
二、周朴园形象的悲剧艺术特色
曹禺先生笔下所塑造的另一个形象就是周朴园,作为封建权威的代表,身上一直保留着封建家长制的积病。他要建立一个“最圆满, 最有秩序的家庭”,一向是“他说一句就是一句”。婚后的周朴园如同炎炎的炽火,事业上如日中天,资本如滚雪球,逐步增长并开了矿厂。家庭中凶横专利,压制异己的声音,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他一板起脸,能叫一家子不高兴。
年轻时的周朴园,冒失、 狂妄,恰似熊熊的烈火,毫无顾忌地释放着自己的能量。烈火熊熊地燃烧着,无情地舔舐着一切,销金铁,吞噬人间万物。他有资本家共有的原罪,为了积累原始财富,不惜一切代价,几至疯狂。他“以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故意淹死了两千多名小工,每一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在“过年三十的晚上,侍萍刚生下他”第二个儿子才三天,就逼着她“冒着大雪出去,离开周家的门”。又不择手段把蘩漪骗到周家。他对金钱的热情,对权势的欲望,如潮水似地冲上来,淹没一切。昏迷似地做出一个稍有良心的人不应该做的事。他为欲望的炽火所淹没。没有一点理智,即或有一星点,也只是“一段枯枝卷在漩涡里”,完全不能自主自己的方向。
周朴园的存在是悲剧的,在他的一生中是缺乏亲情的。年轻的时候一心追求财富,不择手段,通过一定的积累之后,开始投资矿业,更甚地压榨广大工人的血和汗。其实在他内心深处,他是空虚的,是渴望亲情的。得知侍萍死后的许多年,他都留着侍萍身前最喜欢的家具,并且摆放在自己的客厅里,以此来缅怀过世的人,以我的猜测是想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由于自己身上的封建气息使自己的家人不敢靠近,周朴园心里也感到无奈,他想使亲人靠近他,但是那种封建权威又把那种美好的想象打得支离破碎。
曹禺并没有把周朴园作为一个阶级的典型,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 “人” 来塑造的。他对蘩漪的冷酷,是因为他始终无法得到她的爱;他与鲁大海的冲突,则是当时社会上日益激烈的劳资矛盾的反映;而对侍萍的翻脸,则因为他不敢正视自己心爱的姑娘重又嫁人生子的现实,最后,当侍萍再次出现在周家的客厅时,他怀着忏悔的心情,命令周萍前来与自己的生母相认。虽然作者在创作之初,“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三、侍萍形象的悲剧艺术特色
侍萍是无锡周公馆女佣梅妈的女儿,被周家大少爷周朴园诱骗,与他生了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30年前的一个除夕,她生下第二个儿子才三天,周朴园为了娶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赶走了侍萍。那天晚上,侍萍带着刚出生的儿子跳了河,人们都有以为她死了,但她被人救起,并且又嫁了两次人,还生了个女儿,就是现在的鲁四凤。在 《雷雨》 中,毫无疑问我们首先要以“母亲”二字来定义侍萍,因她是两儿一女的母亲。对于三个孩子,侍萍的母爱付出总是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悖反:对周萍的爱得不到回应,只能埋在心里;对鲁大海的爱更多地体现于担忧;对四风的爱尤其折磨着她的心灵,因为女儿的举止在最终击溃了她承受的底限。这个性格刚强而受尽侮辱和迫害的女人,一直在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由于她自己的母亲是佣人,自己才如此命苦,被人玩弄又被人抛弃,因此,她一直不准自己的女儿再蹈自己的覆辙,没想到丈夫鲁贵又把女儿送进了公馆做使女。为了把女儿找回来,没想到自己又踏进了周家的大门。命运更作弄人的是,她的女儿又同样地与公馆里的大少爷不清不白,而这位大少爷竟是周萍——四凤同母异父的哥哥。由于作者在当时从来就没有看见过像侍萍这样的“下人”有何出路,他的所见所闻全是无论怎样挣扎也不能改变自己境遇的人,因此,也就只能用“命运悲剧”来替他们作解释了。侍萍这位母亲,在对儿女默默付出母爱的时候,显得如此无奈、苦涩而沉重不堪。
在《雷雨》的描写中,侍萍总是喜欢感叹“天啊”,与天对话,其实是无可奈何的内心独白。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她找不到可以倾吐的对象,找不到可以分担的人。从头到尾她都是一个负重者。如果说,在从“梅侍萍”转变为“鲁侍萍”之后,她承受的重量来自于生存的压力、环境的逼迫而更多地体现于肉体上的受难,那么,当命运偏偏把她带回到三十年前的人事纠葛中时,她承载的重量更多地来自于灵魂。被重新揭开旧的伤疤还嫌不够痛,要补上致命的一击,使她几欲坠人崩溃的悬崖。
《雷雨》中蕴藏的人生情感,让人感到深沉和厚重,甚至是压抑。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悲剧风格。与通常轻飘飘的世俗戏剧不同,《雷雨》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这里有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有着“最‘雷雨’”的女人也有着如“一棵弱不禁风的草”般的男人,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残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也有对生活尚充满幻想的孩子。在这最浓缩的时间与空间里,所有的人都在纠缠着,挣扎着,或为了实现救赎,或为了追求梦想,或为了保持一点眼前的平静,可一切的努力都是无力的,最终的毁灭无可避免。作者欲表达一种人类的命运,人对于一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和“不可言喻的憧憬”。这是一个二十三岁青年的激情之作,也需要我们以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当然,多年来《雷雨》不是作为神秘剧而是作为社会剧被欢迎的,作者对于人们就其作品所作的解释——“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也表示了追认,这或许说明了这部作品内涵的丰富性。《雷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人类的心灵困境,把道德伦理冲突、人性的剖析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现象联系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一部内涵丰富的社会悲剧。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序[M ].北京: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6.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 (第二卷 )[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 442.
[3]焦尚志. 中国现代戏剧美学发展史[M ].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5: 221.
[4]曹禺. 雷雨的写作[ J ]. 质文, 1939 (2) : 15 - 16.
[5]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6]王晓华. 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 J ].艺术百家, 1997 ( 1) : 60- 73
[7] 张新民. 《雷雨》中人物悲剧的审美表现[ J ].学术交流, 2007:154
【关键词】 《雷雨》;悲剧;周朴园;蘩漪;鲁侍萍;封建
《雷雨》叙述的是两个家庭30年间复杂的血缘关系和两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纠葛。鲁侍萍,30年前周公馆的丫头,和周家少爷相爱并同居,生下两个儿子。后来周家为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把生下第二个儿子才三天的鲁侍萍赶出了周公馆。侍萍抱着孩子投河自尽,被人救起。之后,她带着孩子艰难度日两次嫁人,并发誓今后再也不到周公馆里来。她生活的唯一心愿就是保护女儿免蹈自己的覆辙。可是,30年后她又鬼使神差地来到周公馆并和30年前的冤家再度相逢。不仅如此,她的女儿四凤却偏偏又爱上了周家大少爷并怀了身孕,而这个周家大少爷正是她的亲生儿子周萍。
一、蘩漪形象的悲剧艺术特色
《雷雨》中成功的塑造了多个角色,其中蘩漪是最成功之一,一个最具有“雷雨般”性格的人,一个个性复杂的典型形象。她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在追求个性解放与情感自由的过程中,努力挣扎,燃烧自己,也毁灭他人,成为文学史上又一个悲剧典型。《雷雨》中如此描写蘩漪:“她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里,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然而她的外形是沉静的,忧烦的。”在她的性格中没有旧女性的顺从,而具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由此可见,她是一位从封建的旧式妇女向资产阶级女性过渡,却最终没有完成这一过渡的新旧结合的人物。正是她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使她成为文学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
蘩漪是《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一个最具有“雷雨般”性格的人。她是整个剧本的灵魂式人物,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在这样一个新旧参半的女性身上,作家有意识强调她身上的“原始的野性”,和五四时期所有年轻人一样,蘩漪也向往和渴望自由的“爱情”。为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不惜落得“母亲不是母亲,情人不是情人”的境地,成为人们所耻笑的“伤风败俗”的女人。作一个为爱活着的女人,在得不到所爱的人时,所有的一切对于她就都无关紧要了,蘩漪就是这样的人。在蘩漪身上,原始的野性体现为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一种情欲力量,除了燃烧着的情爱,她可以什么也没有,可以什么也不是。她与周萍的相爱,包含着屈辱与痛苦,明知是乱伦,但却是无爱的她的最后希望,因此,她坚决冲破道德束缚,把她的生命与希望,押在周萍身上。当周萍疏远她时,她记恨四凤,采取措施,开除四凤,把鲁侍萍叫到周家,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她虽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却不具备传统女性温良贤淑的“美德”,有的只是那种焕发着原始野性的强悍的生命力。
蘩漪与周朴园看起来门当户对,实际却是貌合神离,只有夫妻之份,没有夫妻之情。蘩漪与周朴园的结合,无论在年龄还是在思想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周家,蘩漪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物质方面,蘩漪可以得到一切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过着养尊处优的阔太太生活。但在精神方面,蘩漪却非常空虚。作为周朴园的太太,她徒有其名,与冷酷、专制的周朴园没有感情,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被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更缺少被丈夫关爱的幸福感。尽管如此,两人的矛盾还没有激化到非此及彼的程度,蘩漪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她不可能到更广阔的自由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因此,蘩漪在周家那个难以抗拒的环境中生活,就更感压抑和苦闷。她的性格反复无常,走向变态也是必然的。蘩漪在周家的这十几年,犹如生活在冰冷的牢笼里。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羁绊,她只有苦苦挣扎。正是压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蘩漪的悲剧命运。因为得不到丈夫的爱,她强烈地追求比她小几岁的继子周萍来满足自己的情欲,犯下了“乱伦”的罪行,而且亵渎了神圣的“母爱”。她不顾一切的行为,正是受压抑的精神在一瞬间的全部释放。“郁热”是《雷雨》中重要的意象,它既是蘩漪生活的自然背景,也是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存在方式的暗示,它超越了生理的意义意味着生命的被郁结,以及难以言传的精神痛苦。在压抑的环境中,她脸色苍白,“她那雪白细长的手,时常在她轻轻咳嗽的时候,按着自己瘦弱的胸。”总是嚷着“闷”,“喘不过气来”。蘩漪,一个饱经人世的女性,她身上所蕴涵的野性力量和不安分的个性是她最具魅力的地方。而作为不幸婚姻的牺牲品,她的遭遇令人同情。蘩漪的悲剧是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悲剧,是封建专制制度自身的矛盾造成的。
二、周朴园形象的悲剧艺术特色
曹禺先生笔下所塑造的另一个形象就是周朴园,作为封建权威的代表,身上一直保留着封建家长制的积病。他要建立一个“最圆满, 最有秩序的家庭”,一向是“他说一句就是一句”。婚后的周朴园如同炎炎的炽火,事业上如日中天,资本如滚雪球,逐步增长并开了矿厂。家庭中凶横专利,压制异己的声音,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他一板起脸,能叫一家子不高兴。
年轻时的周朴园,冒失、 狂妄,恰似熊熊的烈火,毫无顾忌地释放着自己的能量。烈火熊熊地燃烧着,无情地舔舐着一切,销金铁,吞噬人间万物。他有资本家共有的原罪,为了积累原始财富,不惜一切代价,几至疯狂。他“以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故意淹死了两千多名小工,每一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在“过年三十的晚上,侍萍刚生下他”第二个儿子才三天,就逼着她“冒着大雪出去,离开周家的门”。又不择手段把蘩漪骗到周家。他对金钱的热情,对权势的欲望,如潮水似地冲上来,淹没一切。昏迷似地做出一个稍有良心的人不应该做的事。他为欲望的炽火所淹没。没有一点理智,即或有一星点,也只是“一段枯枝卷在漩涡里”,完全不能自主自己的方向。
周朴园的存在是悲剧的,在他的一生中是缺乏亲情的。年轻的时候一心追求财富,不择手段,通过一定的积累之后,开始投资矿业,更甚地压榨广大工人的血和汗。其实在他内心深处,他是空虚的,是渴望亲情的。得知侍萍死后的许多年,他都留着侍萍身前最喜欢的家具,并且摆放在自己的客厅里,以此来缅怀过世的人,以我的猜测是想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由于自己身上的封建气息使自己的家人不敢靠近,周朴园心里也感到无奈,他想使亲人靠近他,但是那种封建权威又把那种美好的想象打得支离破碎。
曹禺并没有把周朴园作为一个阶级的典型,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 “人” 来塑造的。他对蘩漪的冷酷,是因为他始终无法得到她的爱;他与鲁大海的冲突,则是当时社会上日益激烈的劳资矛盾的反映;而对侍萍的翻脸,则因为他不敢正视自己心爱的姑娘重又嫁人生子的现实,最后,当侍萍再次出现在周家的客厅时,他怀着忏悔的心情,命令周萍前来与自己的生母相认。虽然作者在创作之初,“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三、侍萍形象的悲剧艺术特色
侍萍是无锡周公馆女佣梅妈的女儿,被周家大少爷周朴园诱骗,与他生了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30年前的一个除夕,她生下第二个儿子才三天,周朴园为了娶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赶走了侍萍。那天晚上,侍萍带着刚出生的儿子跳了河,人们都有以为她死了,但她被人救起,并且又嫁了两次人,还生了个女儿,就是现在的鲁四凤。在 《雷雨》 中,毫无疑问我们首先要以“母亲”二字来定义侍萍,因她是两儿一女的母亲。对于三个孩子,侍萍的母爱付出总是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悖反:对周萍的爱得不到回应,只能埋在心里;对鲁大海的爱更多地体现于担忧;对四风的爱尤其折磨着她的心灵,因为女儿的举止在最终击溃了她承受的底限。这个性格刚强而受尽侮辱和迫害的女人,一直在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由于她自己的母亲是佣人,自己才如此命苦,被人玩弄又被人抛弃,因此,她一直不准自己的女儿再蹈自己的覆辙,没想到丈夫鲁贵又把女儿送进了公馆做使女。为了把女儿找回来,没想到自己又踏进了周家的大门。命运更作弄人的是,她的女儿又同样地与公馆里的大少爷不清不白,而这位大少爷竟是周萍——四凤同母异父的哥哥。由于作者在当时从来就没有看见过像侍萍这样的“下人”有何出路,他的所见所闻全是无论怎样挣扎也不能改变自己境遇的人,因此,也就只能用“命运悲剧”来替他们作解释了。侍萍这位母亲,在对儿女默默付出母爱的时候,显得如此无奈、苦涩而沉重不堪。
在《雷雨》的描写中,侍萍总是喜欢感叹“天啊”,与天对话,其实是无可奈何的内心独白。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她找不到可以倾吐的对象,找不到可以分担的人。从头到尾她都是一个负重者。如果说,在从“梅侍萍”转变为“鲁侍萍”之后,她承受的重量来自于生存的压力、环境的逼迫而更多地体现于肉体上的受难,那么,当命运偏偏把她带回到三十年前的人事纠葛中时,她承载的重量更多地来自于灵魂。被重新揭开旧的伤疤还嫌不够痛,要补上致命的一击,使她几欲坠人崩溃的悬崖。
《雷雨》中蕴藏的人生情感,让人感到深沉和厚重,甚至是压抑。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悲剧风格。与通常轻飘飘的世俗戏剧不同,《雷雨》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这里有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有着“最‘雷雨’”的女人也有着如“一棵弱不禁风的草”般的男人,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残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也有对生活尚充满幻想的孩子。在这最浓缩的时间与空间里,所有的人都在纠缠着,挣扎着,或为了实现救赎,或为了追求梦想,或为了保持一点眼前的平静,可一切的努力都是无力的,最终的毁灭无可避免。作者欲表达一种人类的命运,人对于一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和“不可言喻的憧憬”。这是一个二十三岁青年的激情之作,也需要我们以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当然,多年来《雷雨》不是作为神秘剧而是作为社会剧被欢迎的,作者对于人们就其作品所作的解释——“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也表示了追认,这或许说明了这部作品内涵的丰富性。《雷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人类的心灵困境,把道德伦理冲突、人性的剖析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现象联系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一部内涵丰富的社会悲剧。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序[M ].北京: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6.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 (第二卷 )[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 442.
[3]焦尚志. 中国现代戏剧美学发展史[M ].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5: 221.
[4]曹禺. 雷雨的写作[ J ]. 质文, 1939 (2) : 15 - 16.
[5]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6]王晓华. 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 J ].艺术百家, 1997 ( 1) : 60- 73
[7] 张新民. 《雷雨》中人物悲剧的审美表现[ J ].学术交流, 200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