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罗 玮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生物实验教学的首要目的。然而,目前的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对生物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够、不到位。因此,加强生物实验教学,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一、生物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可以减轻学生认知时的疲劳,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欲。实验兴趣作为认知兴趣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动机功能。按其水平的高低可将实验兴趣分为以下三种:感观兴趣、操作兴趣和创新兴趣。
1.感观兴趣
它是指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观察各种实验用具、材料而产生的一种实验兴趣,使学生对生物实验有较高的兴趣性,尤其是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更是如此。但由于它是直接兴趣,在生物教学中不够稳定和持久。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或手段保持和提高学生的感官兴趣。这是因为它是培养学生操作兴趣的基础。
2.操作兴趣
它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得生物实验现象结果所产生的一种实验兴趣。它比感观兴趣的水平高了一个等级,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察实验现象,更希望在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简单的实验操作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
3.创新兴趣
它是指学生运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进行创造实验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实验兴趣。创新兴趣是实验兴趣的最高等级,属于间接兴趣。它具有稳定、持久、创新等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通过科学家实验的事例,使学生初步学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2)认真倡导学生完成探究性试验,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3)开放实验室。在学生自我设计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实施实验提供场所、器材,教师要加强指导。
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全过程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研究课本的材料,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步骤,预测结果。然后在课外活动期间,让学生在实验室(或其他场所)实施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再和自己的假设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种兴趣是深远而持久的。
上述三种实验兴趣的水平是阶梯发展、逐步提高的,不能倒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感观兴趣和操作兴趣;另一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上述两种兴趣上,要积极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间接兴趣——创新兴趣。
二、生物实验能增加学生的认知功能
生物实验是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功能提供生物实验事实。根据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验证性试验、探究性试验和创造性试验。
1.验证性试验
验证性试验就是对获得的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知识进行检验的一种实验。就像几何证明题一样知道已知和结论,只是去验证一下结论的正确性。我们课本上的生物实验有相当一部分是验证性试验。通过做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探究性试验
探究性试验是学生在观察和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得出结论的一类实验。
3.创造性试验
创造性试验是在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实验,它具有创造性和再造性。创造性试验是创新能力的表现,它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新理念至关重要。
4.生物实验的认知特点
(1)充分发挥生物实验在教学认识中的作用
验证性试验,是结论在前,实验在后。实验的教学认识功能主要是为了检验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以便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探究性试验,试验在前,结论在后。实验的教学认识功能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过程和方法,并且提高对知识的认知水平。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验证性试验、探究性试验、创造性试验,都要求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究的情境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因而能够激发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3)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验的进展过程,既是学生认识事物必须遵循的一般过程,又是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总之,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并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学习乐趣,又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是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认真学习、领会、把握《生物课程标准》中对实验的要求(特别是探究性试验),并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为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奋斗。加强反思,进行研究,克服困难,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加大投入,强化实验教学的管理和监督,也需要相关课程专家的参与指导。
一、生物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可以减轻学生认知时的疲劳,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欲。实验兴趣作为认知兴趣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动机功能。按其水平的高低可将实验兴趣分为以下三种:感观兴趣、操作兴趣和创新兴趣。
1.感观兴趣
它是指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观察各种实验用具、材料而产生的一种实验兴趣,使学生对生物实验有较高的兴趣性,尤其是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更是如此。但由于它是直接兴趣,在生物教学中不够稳定和持久。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或手段保持和提高学生的感官兴趣。这是因为它是培养学生操作兴趣的基础。
2.操作兴趣
它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得生物实验现象结果所产生的一种实验兴趣。它比感观兴趣的水平高了一个等级,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察实验现象,更希望在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简单的实验操作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
3.创新兴趣
它是指学生运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进行创造实验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实验兴趣。创新兴趣是实验兴趣的最高等级,属于间接兴趣。它具有稳定、持久、创新等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通过科学家实验的事例,使学生初步学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2)认真倡导学生完成探究性试验,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3)开放实验室。在学生自我设计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实施实验提供场所、器材,教师要加强指导。
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全过程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研究课本的材料,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步骤,预测结果。然后在课外活动期间,让学生在实验室(或其他场所)实施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再和自己的假设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种兴趣是深远而持久的。
上述三种实验兴趣的水平是阶梯发展、逐步提高的,不能倒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感观兴趣和操作兴趣;另一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上述两种兴趣上,要积极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间接兴趣——创新兴趣。
二、生物实验能增加学生的认知功能
生物实验是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功能提供生物实验事实。根据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验证性试验、探究性试验和创造性试验。
1.验证性试验
验证性试验就是对获得的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知识进行检验的一种实验。就像几何证明题一样知道已知和结论,只是去验证一下结论的正确性。我们课本上的生物实验有相当一部分是验证性试验。通过做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探究性试验
探究性试验是学生在观察和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得出结论的一类实验。
3.创造性试验
创造性试验是在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实验,它具有创造性和再造性。创造性试验是创新能力的表现,它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新理念至关重要。
4.生物实验的认知特点
(1)充分发挥生物实验在教学认识中的作用
验证性试验,是结论在前,实验在后。实验的教学认识功能主要是为了检验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以便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探究性试验,试验在前,结论在后。实验的教学认识功能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过程和方法,并且提高对知识的认知水平。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验证性试验、探究性试验、创造性试验,都要求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究的情境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因而能够激发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3)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验的进展过程,既是学生认识事物必须遵循的一般过程,又是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总之,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并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学习乐趣,又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是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认真学习、领会、把握《生物课程标准》中对实验的要求(特别是探究性试验),并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为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奋斗。加强反思,进行研究,克服困难,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加大投入,强化实验教学的管理和监督,也需要相关课程专家的参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