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教育公平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作者】 许庭庭
【机构】 吉林省通化市第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教育公平的意义
什么是教育公平?它的界定一直是教育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目前,人们比较认同托尔斯顿?胡森的观点:即教育公平是对个体学习权的确认,强调学习者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和差别性对待原则。在我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年会中,教育公平被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公平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因为教育能够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保障教育公平就是保障了人发展起点的公平、发展机会的公平和发展过程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公平是最本质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也是最广泛的社会公平,因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覆盖人口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非其它事业所能比拟。因此可以说,教育公平是最广泛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因为教育是人们获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以及其他社会利益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能够促进社会成员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与其他社会利益的分配时受到公平对待,能够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社会分工产生实质性的有利影响。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力
正如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数字不再是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成为信息时代的文化素养之一。按照卡茨曼(Katzman, N.)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理论,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现有信息水平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信息能力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1]。信息化的不均衡不仅表现为区域、城乡、校际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导致公民个体信息素养的差距,演变成公民个体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沟”、“知识沟”,并进一步演变为社会学意义上的机会不均、贫富差距[2]。换句话说,在竞争日益剧烈的信息社会中,让人人都有平等获得信息的机会,已经不仅仅是民主权利的问题,而是发展权、生存权的问题了。可见,一旦将人的发展、教育的问题置身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技术对教育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可回避的,而且成为贯穿于教育目的、教育本质和教育过程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并赋之以新的内涵,“集聚”了与教育有关的所有内涵[3],包括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探讨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超越纯技术的视域,将人的发展和教育置于“技术建构”的现代社会的文化情境中,使同处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现代文明,获得同等的发展际遇,成为“现代人”,在技术世界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这是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
从目前现状来看,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区域内、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由于信息技术方便快捷、便于资源共享、成本较低,恰好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情况下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需求,因此,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必将成为实现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与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最佳途径。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杠杆,必然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巨变,即实现教育的信息化。1997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政策法规和标准等6个要素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这其中也包含了教育信息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扩张,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逐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同时,人们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促进了教育公平。
在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由于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学校之间的不平衡等造成,这些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而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教育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城乡、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乡、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状态。例如,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和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学校可以分享同样的优秀课程资源,共享同样的教学信息,互惠互利。从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来看,教育信息技术可以缩小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技术还改变了学生学习知识来源于课堂和教师的传统形式,学生个人通过网络、电视等信息技术媒介搜索到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而这些学习资源是公共享有的,学生可以自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使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从教育过程与效果上看,也同样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技术还加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通过网络充分交往互动,利用E-MAIL、BBS、QQ等工具形式进行信息交流与思想沟通,加强了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同样促进了教育公平。
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教育信息化作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实现教育公平打开了新的突破口。近十年来,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研究的一些不足:
首先,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关注现代远程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对于数字校园、电子教材、MOOC等形式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关注度较低;此外,对于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公平和特殊教育公平的研究较少。教育的发展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对于实现教育强国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及可研究价值。
基于近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一方面应对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有敏锐的洞察力,汲取对促进教育公平有用的养分,在不断地交流与讨论中,开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新道路;另一方面,针对于国内现有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现有优势,规避其发展劣势,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深入发展。此外,各地区相关部门应担起“引路人”的职责,借助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时机,谋划本地区教育公平实现的新方法、新路径,从而实现地区教育水平跨越式发展。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师资力量等原因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当地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起点不公平的现实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可以在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育服务均等化源于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指人人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权利,更主要的是人人都应该面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公民应平等地享有接受均等的教育服务的权利,拥有自主选择教育的权利,所获得的教育结果也是大体相当的。教育服务均等化具有公平性、公益性、均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包括教育机会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三个方面。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应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为主,公平为先,质量为重[4]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推广,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等也在不断完善。虽然当前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阻力还比较大,但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教育信息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该研究的队伍中去,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设想在未来会取得更大突破,真正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什么是教育公平?它的界定一直是教育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目前,人们比较认同托尔斯顿?胡森的观点:即教育公平是对个体学习权的确认,强调学习者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和差别性对待原则。在我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年会中,教育公平被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公平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因为教育能够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保障教育公平就是保障了人发展起点的公平、发展机会的公平和发展过程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公平是最本质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也是最广泛的社会公平,因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覆盖人口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非其它事业所能比拟。因此可以说,教育公平是最广泛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因为教育是人们获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以及其他社会利益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能够促进社会成员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与其他社会利益的分配时受到公平对待,能够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社会分工产生实质性的有利影响。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力
正如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数字不再是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成为信息时代的文化素养之一。按照卡茨曼(Katzman, N.)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理论,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现有信息水平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信息能力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1]。信息化的不均衡不仅表现为区域、城乡、校际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导致公民个体信息素养的差距,演变成公民个体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沟”、“知识沟”,并进一步演变为社会学意义上的机会不均、贫富差距[2]。换句话说,在竞争日益剧烈的信息社会中,让人人都有平等获得信息的机会,已经不仅仅是民主权利的问题,而是发展权、生存权的问题了。可见,一旦将人的发展、教育的问题置身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技术对教育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可回避的,而且成为贯穿于教育目的、教育本质和教育过程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并赋之以新的内涵,“集聚”了与教育有关的所有内涵[3],包括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探讨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超越纯技术的视域,将人的发展和教育置于“技术建构”的现代社会的文化情境中,使同处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现代文明,获得同等的发展际遇,成为“现代人”,在技术世界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这是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
从目前现状来看,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区域内、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由于信息技术方便快捷、便于资源共享、成本较低,恰好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情况下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需求,因此,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必将成为实现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与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最佳途径。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杠杆,必然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巨变,即实现教育的信息化。1997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政策法规和标准等6个要素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这其中也包含了教育信息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扩张,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逐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同时,人们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促进了教育公平。
在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由于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学校之间的不平衡等造成,这些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而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教育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城乡、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乡、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状态。例如,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和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学校可以分享同样的优秀课程资源,共享同样的教学信息,互惠互利。从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来看,教育信息技术可以缩小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技术还改变了学生学习知识来源于课堂和教师的传统形式,学生个人通过网络、电视等信息技术媒介搜索到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而这些学习资源是公共享有的,学生可以自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使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从教育过程与效果上看,也同样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技术还加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通过网络充分交往互动,利用E-MAIL、BBS、QQ等工具形式进行信息交流与思想沟通,加强了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同样促进了教育公平。
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教育信息化作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实现教育公平打开了新的突破口。近十年来,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研究的一些不足:
首先,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关注现代远程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对于数字校园、电子教材、MOOC等形式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关注度较低;此外,对于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公平和特殊教育公平的研究较少。教育的发展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对于实现教育强国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及可研究价值。
基于近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一方面应对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有敏锐的洞察力,汲取对促进教育公平有用的养分,在不断地交流与讨论中,开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新道路;另一方面,针对于国内现有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现有优势,规避其发展劣势,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深入发展。此外,各地区相关部门应担起“引路人”的职责,借助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时机,谋划本地区教育公平实现的新方法、新路径,从而实现地区教育水平跨越式发展。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师资力量等原因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当地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起点不公平的现实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可以在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育服务均等化源于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指人人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权利,更主要的是人人都应该面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公民应平等地享有接受均等的教育服务的权利,拥有自主选择教育的权利,所获得的教育结果也是大体相当的。教育服务均等化具有公平性、公益性、均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包括教育机会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三个方面。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应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为主,公平为先,质量为重[4]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推广,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等也在不断完善。虽然当前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阻力还比较大,但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教育信息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该研究的队伍中去,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设想在未来会取得更大突破,真正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