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批改“互动模式”

【作者】 贺 玮

【机构】 湖北随州北郊五眼桥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很多语文教师有过这样的感慨“再也不想教语文了”“改一次作文犹如小死一道”。?的确,每周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我们的煞费苦心对他们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文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如何拯救自己于苦海之中,又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多年来,我们探讨了一种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在作文批改中,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动关系,使作文批改臻于学生自主操作的范式。
  一、做好互动准备
  1、示范。每次接手七年级新生,我都会用大半个学期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从字词句的书写,到谋篇布局的设计,都会一一指正,圈圈点点随处可见。特别是最后的评语,充分肯定优点,大力表扬,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师的尊重,下次会继续发扬;对于不足之处,我会另起一段,中肯的指出我的意见,并邀请他在拿到作文本后主动与我联系,共同商议修改的办法。这样学生不会觉得老师独断专横,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在学生的本子上,我认真书写,从不潦草,他们看到老师的修改及评语,也是一种享受。每次作文本一发,学生们情不自禁的比比老师在谁的本子上写的最多。就这样,当我放手让他们自己修改时,学生也会向老师一样尊重别人,认真阅读,仔细修改。
  2、动员。我们从作文批改,尤其是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入手引导学生明确互动的必然性;从学生参与直至独立进行批改的意义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互动的重要性;从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条件入手引导相信互动的可能性。通过以上动员,学生激情空前高涨,这就为学生自主合作提高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基础。加上平日的言传身教,很多同学早就跃跃欲试。
  3、分组。为了确保这一改革能够得到良好组织和有效调控,我们把学生分成五至七个互动小组(小组每组10人左右,有正负组长个一人)。分组时,提请学生考虑以下原则:从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考虑自愿组合,从水平方面考虑互补组合,以合理的人员配置作互动的能力保证。三是可变性原则:从动态(水平提高比较明显的人才应及时调换小组,以扶“贫”济“困”)方面考虑可变组合,以必须的人才流动为“互动”的发展保证。
  二、进行“互动”批改
  进入批改阶段,我们按“四互”要求进行操作
  1、互定标准。每次批改时,我们引导学生在严格掌握共性标准(评改作文的一般要求,例如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的前提下灵活处理特殊情况(某类文体的某个或某些相关要求)。我们分两步付诸实施:起初,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有关作文知识、规律、组织全体学生商讨决定相应标准;往后,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交换意见直至明确批改要求。
  2、互改习作。开始正式批改时,一般有三个步骤。一是先由一个同学批改本组内一个同学的作文:改正错别字、改通语句、改妥标点、写好眉批及总批、给定分数或等级,二是再由两位组长把关,复改自己以外的作文,不只对作者而且还对初评提出补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见。最后教师对全部作文,特别是学生吃不消的作文进行总体把关,了解学生的作文尤其是批改状况,摸清行情,积累材料,为相互指导做必要准备。
  3、互谈体会。这是“互动”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意义在于扩大“互动”交流,加强评改者与评改,习作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操作时可分两个步骤。一是小组内交流。先让习作者与初评者,复评者以及教师“对话”,或谈在某一细节存在的疑惑,或谈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启发。二是小组外交流。统一安排时间,由各小组推派的代表就习作者和评改者双方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交流,在全班范围内取得“互动”效应。
  4、互推佳作。这也是“互动”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意义在于:互改成果,推出范文。互推佳作应体现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鼓励性。每次作文,小组内至少要推出一篇佳作,在全班交流,学习。那些写作水平一直比较高的同学,当然应鼓励其“冒尖”;那些小组内一直无缘入“围”的同学,更应予以“关爱”,鼓励其“出墙”。二是集体性。誊写或打印前,习作者须按初评、复评以及师评意见自我修改,然后提请组内同学再次修改;誊写或打印后,全班同学以及教师进一步提出完善意见。
  我们认为这一“互动”模式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现了新课标理念。作文批改由传统状态进入“互动”状态,这不只是形式的转变,更是观念的转变,“主角定位,实现了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传统批改中,教师动的过多,几乎包办了一切。”互动批改时,学生的“互动”以至“自动”,使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其次,目的定位,实现了由“评”向“改”的转变。在传统批改中,囿于时间、精力所限、即使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也只能更多地止步于“评”指出学生的不足,评价其优点。“互动”批改,除了保持“评”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由于重视同学、老师以及自身的多向修改直至推出佳作,“改”便成了最高也是最终的目的,归根结底训练并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再次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也让他们学会了方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