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课文插图利用探析
【作者】 方 艳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语文课本插图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的重要意义。【关键词】插图;想象力;概括力
【正文】 【摘 要】 本文具体分析了语文课本插图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插图;想象力;概括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插图,尤其是低中段。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副或多副图画。这些插图非常精彩,是课文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内涵在画面的凝结,往往形象生动的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能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深刻内涵,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所以巧妙运用文本插图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生动的文本资源,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才能,使之成为学生开拓思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工具。
一、利用文本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按《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文本插图的内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从低年级起教师就要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及人物所处的环境,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先全面观察再重点观察等。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有两幅插图,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列车上是什么人?他们要去哪里?他们称谁为亲人?第二幅插图表现是什么情景?插图中的大嫂为何拄着拐杖?小金花哭什么?头发花白的大娘怎么也来送行?学生都有好奇的心理,很自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迁移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这样图文结合,相互渗透,不但学习了语文知识,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利用文本插图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首先要结合文章内容,读懂插图所蕴含的意义,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让学生产生联想,使图画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师生情》一课的插图,从学生带着的雨伞和湿漉漉的大斗笠等想象到外面正下着雨;从窗内的吊瓶想象到是来看望生病的教老师;从她们踮着脚可以想象到她们那种急切想看到老师的表情。从竹篮的礼物,想到与老师那种深切的感情。
三、利用文本插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导观察插图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表达出来。当然,这种说话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几次简单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长期不断地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把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获得表达能力。如利用文本插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操场上》一课,课文提供了一幅孩子们在操场上做运动的情景图。教学时,我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用“我看到……”说话。当学生说完后,我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将图上孩子们的运动串起来说,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有序调理的表达。
四、利用文本插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从心理学角度看,概括是指人们感知事物获得相关信息,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将其本质、非本质属性归结为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也就是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没有概括能力,学生就难以形成概念以及系统的体系,自然对所学的知识就不能运用自如。可见,概括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运用插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如学习《师生情》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看图然后进行概括总结:你们想象图中三位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么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通过观察形象的图画,上升为抽象的理性思维,最后进行语言概括。从图中体会到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升华。
五、利用文本插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约着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延伸,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利用文本插图增强学生记忆能力
学生记忆力是学习的保障,关系到学生成绩的好坏。《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少的课文需要背诵,这对锻炼学生记忆力大有好处。但对于一部分学生会有一定难度。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巧妙利用插图,能增强学生记忆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把插图转化为文字,学生就容易记住。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中,课文要求背诵描写狮子形态的段落。描写狮子的形态一共有五种,容易混淆。而课文配备了三幅彩图,把狮子的形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借着这一优势,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大概记清狮子形态的顺序,再多次出示彩图,并让其配以动作,接着抛开课本,出示彩图让学生记忆背诵,结果平时背诵困难的学生,也能很快背诵了。
【关键词】 插图;想象力;概括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插图,尤其是低中段。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副或多副图画。这些插图非常精彩,是课文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内涵在画面的凝结,往往形象生动的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能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深刻内涵,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所以巧妙运用文本插图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生动的文本资源,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才能,使之成为学生开拓思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工具。
一、利用文本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按《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文本插图的内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从低年级起教师就要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及人物所处的环境,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先全面观察再重点观察等。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有两幅插图,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列车上是什么人?他们要去哪里?他们称谁为亲人?第二幅插图表现是什么情景?插图中的大嫂为何拄着拐杖?小金花哭什么?头发花白的大娘怎么也来送行?学生都有好奇的心理,很自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迁移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这样图文结合,相互渗透,不但学习了语文知识,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利用文本插图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首先要结合文章内容,读懂插图所蕴含的意义,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让学生产生联想,使图画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师生情》一课的插图,从学生带着的雨伞和湿漉漉的大斗笠等想象到外面正下着雨;从窗内的吊瓶想象到是来看望生病的教老师;从她们踮着脚可以想象到她们那种急切想看到老师的表情。从竹篮的礼物,想到与老师那种深切的感情。
三、利用文本插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导观察插图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表达出来。当然,这种说话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几次简单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长期不断地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把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获得表达能力。如利用文本插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操场上》一课,课文提供了一幅孩子们在操场上做运动的情景图。教学时,我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用“我看到……”说话。当学生说完后,我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将图上孩子们的运动串起来说,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有序调理的表达。
四、利用文本插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从心理学角度看,概括是指人们感知事物获得相关信息,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将其本质、非本质属性归结为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也就是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没有概括能力,学生就难以形成概念以及系统的体系,自然对所学的知识就不能运用自如。可见,概括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运用插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如学习《师生情》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看图然后进行概括总结:你们想象图中三位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么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通过观察形象的图画,上升为抽象的理性思维,最后进行语言概括。从图中体会到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升华。
五、利用文本插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约着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延伸,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利用文本插图增强学生记忆能力
学生记忆力是学习的保障,关系到学生成绩的好坏。《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少的课文需要背诵,这对锻炼学生记忆力大有好处。但对于一部分学生会有一定难度。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巧妙利用插图,能增强学生记忆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把插图转化为文字,学生就容易记住。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中,课文要求背诵描写狮子形态的段落。描写狮子的形态一共有五种,容易混淆。而课文配备了三幅彩图,把狮子的形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借着这一优势,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大概记清狮子形态的顺序,再多次出示彩图,并让其配以动作,接着抛开课本,出示彩图让学生记忆背诵,结果平时背诵困难的学生,也能很快背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