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朗读应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作者】 拉浪吉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宗日寄宿制小学

【摘要】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方法和平台,让学生在读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始终;贯彻
【正文】 
  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常常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文本分析,而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这样是不利于语文学习的。作为解读语文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强化朗读,让学生在“书读百遍”中走进“其义自现”的境界,而不待教师讲便能自学明白其理,获得语感和感悟。所以,我们要加强朗读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的各个流程都要贯彻朗读,还原课堂朗朗书声。
  一、提高认识,让学生高度重视朗读
  只有对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有了清晰认识,学生才可能重视,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朗读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就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认识,让他们知道读书可“破万卷”,多读才可“下笔如有神”。作为朗读主体的学生,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时刻让他们记住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先要让学生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学生正确理解了朗读的意义,并对其引起重视,朗读才能够真正发挥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要达到此目的,我们可从这样几方面着力进行。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要让学生重视朗读,教师应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要学生对朗读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进行朗读。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示范,或者举行一些朗读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得他们发现朗读的好处,进而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营造良好朗读氛围。美国心理学家利珀曾经说到:“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并指导行为。”要使得学生重视朗读,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环境影响的作用,营造班级良好的朗读氛围或校园朗读氛围,通过班风、校风促进学生朗读。如果整个班级或校园都对朗读引起重视了,那么即使个别学生不喜欢朗读,为了跟上步伐,也会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重在课前,让学生做好朗读准备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进行朗读教学之前,我们应该让学生事先做好朗读准备。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朗读时更加自信,而且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同时,课前的朗读准备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教师也需要做好课前的朗读准备工作。对于学生的准备,主要是普通话和朗读技巧练习。
  (一)利用课前时间练说普通话。作为朗读的出声载体,良好的普通话是正确、有感情朗读的基础,所以,我们教师要带头与学生一起练好普通话。如果普通话水平有限,那么在其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情感的表达。所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要有扎实的普通话功底。
  (二)试着有技巧的朗读课文。正确的朗读还需要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这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如果对于这些技巧不能够有效掌握,那么朗读必然要受到影响。朗读的技巧主要包括停顿、语速、重音和语调等。只有注重这几个方面,科学地运用其中,才能使朗读更加有感情和感染力,才能声情并茂,才能将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境,获得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三、引导质疑,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
  学起于思贵有疑。我们很多学生朗读时往往嘴过留声不留形,在出声朗读后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这样的朗读,其效果自然也不好。教学中,我们在采用经读代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读代悟,学生在朗读中质疑思考,以获得更好的朗读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质疑能力还不强,还不知道如何质疑,因此,我们可在朗读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形成一种质疑能力。随着年级增高,我们还应把质疑的方法授予学生,让学生主动质疑。
  四、注重培养,让学生有朗读需求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朗读,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朗读需求,而造成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朗读自信。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敢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因此,他们在朗读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来自于他们的心理。对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朗读的效果。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那么他的朗读一定是自信和充满感情的。相反,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差,那么他的恐惧和不自信必然会影响朗读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更好地进行朗读,使朗读的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最终使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必须要求学生重视朗读,只有出声的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有抑扬顿挫。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机巧,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都会在朗读中得以解决,而且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因此,我们教师要把朗读教学作为一种手段,把之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发展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天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2年。
  [2]张春江,把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
  [3]弓长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J].学周刊,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