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
【作者】 钟 华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芳林学校
【摘要】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关键词】合作学习;共同努力;师生关系
【正文】
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我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合理编组,是学生充分合作学习的基础
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分组之后任何一位组内成员都有责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的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有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合作学习”采用的是班组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因此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构建合作小组时,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我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划分,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摆法,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师生之间减少距离感,使教师真正融入学生这个大集体中。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赖于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但其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应信任学生的能力,更应尊重学生。教师要既做先生,又做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此时教育教学才有可能走向自由。如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困难时,老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学生,启发他的思维,切不可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一定要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
2.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教师应时刻注意自身形象对学生的表率和示范作用,注意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平易近人,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3.发扬民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不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在真理面前师生平等,在人格面前师生平等,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听取学生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4)教师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牢固师生关系。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带进课堂,以自己的情趣变化对待学生。
当然,积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教师应有耐心和信心。因为要使合作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保持这种真诚的师生关系是首要的前提。
三、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是保证学生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还应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是什么?我认为,课堂气氛是一种感觉,但它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情绪及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制约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情趣。营造一个和谐的、愉快的、友好的、充满激励和希望的课堂环境,会促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帮助学生进入合作学习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针对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让老师和学生携起手来,在合作学习的天地,各展所长,互助互学,徜徉知识的海洋。
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我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合理编组,是学生充分合作学习的基础
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分组之后任何一位组内成员都有责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的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有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合作学习”采用的是班组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因此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构建合作小组时,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我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划分,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摆法,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师生之间减少距离感,使教师真正融入学生这个大集体中。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赖于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但其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应信任学生的能力,更应尊重学生。教师要既做先生,又做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此时教育教学才有可能走向自由。如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困难时,老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学生,启发他的思维,切不可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一定要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
2.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教师应时刻注意自身形象对学生的表率和示范作用,注意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平易近人,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3.发扬民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不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在真理面前师生平等,在人格面前师生平等,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听取学生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4)教师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牢固师生关系。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带进课堂,以自己的情趣变化对待学生。
当然,积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教师应有耐心和信心。因为要使合作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保持这种真诚的师生关系是首要的前提。
三、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是保证学生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还应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是什么?我认为,课堂气氛是一种感觉,但它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情绪及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制约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情趣。营造一个和谐的、愉快的、友好的、充满激励和希望的课堂环境,会促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帮助学生进入合作学习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针对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让老师和学生携起手来,在合作学习的天地,各展所长,互助互学,徜徉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