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走向“对话”的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闫汉华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南坝镇昆池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优秀的作品能帮助我们克服个人的生命局限,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人世间的喜乐、悲伤与苦痛,从而使生命变得丰富、充实、开阔起来,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美好,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应用能力。
  然而,现实的语文阅读似乎与这一切难有“缘份”。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语文异化为考试升学的工具。各种教学参考资料以“权威”身份,揭示课文的意义和主题思想,又成为考试的唯一标准答案,教学则是把每篇课文的目标肢解成许多知识点、能力点,并且画出了枝枝丫丫的知识树。于是,属于阅读教学本性的心灵对话缺失了。这样的教学,没有人与作品、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与对话,看不到喷发的情感、睿智的思想、灵动的趣味,一切都以知识点的形式来进行灌输。
  这样的阅读教学强调实用知识的灌输记忆,强调形式的机械训练,强调思维的标准化,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心灵、智慧、能力的开发。师生都在这样严密控制式的教学当中,很容易出现精神的单一与苍白,成为没有个性、情感、思想的“异化的人”。我们在责备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没有想象力、少有灵性和创造力的时候,阅读教学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和你)的对话,这种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材料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体的文章,现时这些文章无不灌注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语文学习其实就是一种对话,是人(读者)与作品(作者)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并在这样的交流中,塑造具有主体精神的文化人。
  一、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
  语言首先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情感思想赖以存在的依据;其次,才是一种语言运用技能。人一旦离开了语言,精神就没有了存在的场所,人就失去了精神自我。反过来,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把握,应该是一种心灵的进入,是一种精神的启动。只有这样才能领会语言所蕴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语言的交际应用。
  因此,阅读不是对几条抽象干瘪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的记忆,而是一种对话过程,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尊重作者的立场与观点,进入作者世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知其所为,由表入里,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语言的趣味,尽可能地理解对方的原意。
  不仅如此,现代接受理论认为,一部作品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课文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可以容纳不同的见解,等待你去把它开掘出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沉入语言”,从学生 自己的经验出发,引申开去,从而在人与文之间,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交流沟通各种思想、情感和知识文化,使之达到豁然开朗的、具有创造性的阅读境界。
  这种对话,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必须反复地咀嚼、品味、真正琢磨出滋味来,以感受作品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通过积累、感悟、熏陶,培养出良好的语言感受力。也许有人说仅仅学生自己的阅读不一定能形成良好的语言感受力,但是没有了学生自己阅读的切身体验,离开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与心的对话交流,一定不会有良好的语言感受力的形成。
  二、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过程,是其认识、情感、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但是,这一切不可能自发地完成,它需要不断与老师、同学进行精神交往,以达成共识。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与作品直接对话外,还应该对学生相互间的对话方式、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需要,开启学生的心智,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一方面善于表达自己,又能够真正理解对方,从而进行辩论与合作,促进相互间的理解沟通。
  耒阳市实验中学的袁溶老师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提问后,学生大都积极举手,有些学生甚至急不可待,而老师总是要学生仔细想一想,不必急于回答,一两个学生回答过后,老师进 一步提出:“谁能把这个问题回答得更好?”没有直接回答问题的学生,对同学的回答一一加以评说。先肯定其优点再指出其不足,或者说“某同学如那样回答会更好”。有的同学还对别的同学的评论再加以评论。最后老师提出“谁能把大家的意见综合一下”,“谁能把他们的意见表达得更清楚一些?”教师把全 班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同学的回答,尽可能把学生的回答变成同学之间的讨论,在互动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取得心灵的沟通,这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
  在走向“对话”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独霸讲坛的“独奏者”角色转变为“伴奏者”角色,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越来越多的变为学生思考的“激励者”,成为学生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学生发现真理。
  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主张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而对话正是探索真理的途径。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要始终保持坦城、平等的心 态,与学生之间展开对话。不断进行交流与沟通,达到双向理解,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改变对方。交往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目的。
  这种对话不仅是老师自己用具有审美色彩的、知识性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对作品的感受,更主要的是在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尊重学生的思考并维护其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力。
  通过真正平等的坦诚的对话,师生在对对方的理解中,激活了课文原有信息、意义,唤醒了双方的潜在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师生都有所发展和创造,获得了内心的敞亮。 .
  总之,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更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境界,在文、师、生的对话中,彼此相互融合、相互理解,丰富语言的感受和表达,提升人生的境界,从而实现各自的主体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