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体育教学中应该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陈 健
【机构】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三高级中学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体育与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的生理健康不良因素”;体育教学中促进‘心育’的方法四个方面对题目进行认证。【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教育
【正文】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括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 心理健康教学的特点
1、特殊的教育目的
它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已任以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之目的。
2、 特殊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和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这些都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学生做一个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等方面都正常的“正常人”或“凡人”.除此之外,别无它求。
3、 特殊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知改变等特殊方法来实施。
4、 特殊的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与知人,自爱与爱人,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二、 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的人,其身体素质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 认知
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困,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眨眼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体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 情感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肌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形成阔达、乐观、开朗的良好的心境。
3、 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
4、 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三、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赖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边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体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 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四、 体育教学中促进“心育”的方法
1、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是自已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3、互助法。实践证明,个体所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4、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5、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
6、温暖法。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受到挫折的学生,教师要爱护他们。
总之、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做好全面育人的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括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 心理健康教学的特点
1、特殊的教育目的
它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已任以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之目的。
2、 特殊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和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这些都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学生做一个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等方面都正常的“正常人”或“凡人”.除此之外,别无它求。
3、 特殊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知改变等特殊方法来实施。
4、 特殊的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与知人,自爱与爱人,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二、 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的人,其身体素质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 认知
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困,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眨眼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体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 情感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肌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形成阔达、乐观、开朗的良好的心境。
3、 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
4、 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三、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赖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边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体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 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四、 体育教学中促进“心育”的方法
1、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是自已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3、互助法。实践证明,个体所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4、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5、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
6、温暖法。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受到挫折的学生,教师要爱护他们。
总之、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做好全面育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