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语文中渗透的传统文化
【作者】 曾翠翠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逸夫初中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指出中学生应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课堂教学;综合实践;名著导读
【正文】
这些年来,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作用在逐渐减弱,受到了空前冷遇。尤其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渗透,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原因是害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是我们教学的误区。所以,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一、引导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语文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也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语文课文中那些富有情味的民俗文化内容,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生活中美好的一面;那些反映古代文人高尚品质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古诗文中还蕴含着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等许多传统美德教育因素。中国传统的戏剧,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戏剧作品虽不多,却也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侧重地把握,必定会大大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角度学习文化知识,积累传统文化常识,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把传统文化以各种灵活的形式实施到课堂教学中去。
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以“思乡”的诗歌背诵为切入点导入,学生们异常活跃,答案精彩纷呈: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有“明月千里寄相思”,有“月是故乡明”,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几乎把整个初中阶段的关于思乡的古诗文都复习了一遍。在这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迁移的练习,请学生以“乡愁”并联系所学的古诗说一两句有诗意的话。学生各抒己见,妙语如珠。“ 乡愁是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期盼”,乡愁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乡愁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沧桑`”这样学生既深刻理解了乡愁的内涵,又把传统文化中抒写乡愁的诗词融合体味了一番,真是一举两得啊。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透渗传统文化,让学生无意识的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了课堂,真正散发着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现任课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还是校本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升华,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阵地,同时也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以实际行动传播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我们曾开展过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合作探究生活中的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族艺术、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并将探究结果用图片展览、视频展示、书法竞赛、小小故事会、传统文化作文竞赛、文艺晚会等形式来展现。活动期间学生兴致勃勃踊跃参与,展示成果形式多样,不少具有表演特长、书法特长、演讲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深深吸引了全校师生,获得了一致好评。
我们还开展过七年级的以“诵经典美文,展书香魅力”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比赛。诵读中华古今优秀诗文经典作品,题材不限,篇目自选。并且要有才艺表演,可加音乐伴奏。通过活动,以赛促读,以读促学,以学促养,并拓展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推动中华经典诵读的持久、深入的开展,展示了学校师生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这样的综合性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让师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走进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
四、名著导读中传承传统文化
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但迷上了欣赏古诗词,诵读经典美文,对传统文化的其他内容也开始感兴趣了。在我国的名著宝库里,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我们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不失时机地推荐经典名著,如七年级教学《美猴王》时引导学生去读《西游记》,学习《空城计》时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并结合开展了“我是三国小诸葛”的故事比赛。九年级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很多学生一口气把《水浒》读完。有的学生读过《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古籍,有的读了《朝花夕拾》、《繁星》、《春水》。有的学生认识了屈原,知道了他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的学生开始阅读《红楼梦》,也想去体会“一个朝代的兴旺盛衰”。我们曾在各年级开展了“读名著知识竞赛”,让经典名著走进学生的生活,让经典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让很多学生远离网络游戏,淡化读图,走进了神奇美丽的传统文化世界,在全校形成了读书的好风尚。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知识,以语文教学为载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与丰富多彩,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情感情与审美情趣。
这些年来,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作用在逐渐减弱,受到了空前冷遇。尤其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渗透,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原因是害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是我们教学的误区。所以,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一、引导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语文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也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语文课文中那些富有情味的民俗文化内容,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生活中美好的一面;那些反映古代文人高尚品质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古诗文中还蕴含着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等许多传统美德教育因素。中国传统的戏剧,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戏剧作品虽不多,却也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侧重地把握,必定会大大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角度学习文化知识,积累传统文化常识,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把传统文化以各种灵活的形式实施到课堂教学中去。
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以“思乡”的诗歌背诵为切入点导入,学生们异常活跃,答案精彩纷呈: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有“明月千里寄相思”,有“月是故乡明”,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几乎把整个初中阶段的关于思乡的古诗文都复习了一遍。在这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迁移的练习,请学生以“乡愁”并联系所学的古诗说一两句有诗意的话。学生各抒己见,妙语如珠。“ 乡愁是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期盼”,乡愁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乡愁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沧桑`”这样学生既深刻理解了乡愁的内涵,又把传统文化中抒写乡愁的诗词融合体味了一番,真是一举两得啊。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透渗传统文化,让学生无意识的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了课堂,真正散发着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现任课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还是校本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升华,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阵地,同时也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以实际行动传播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我们曾开展过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合作探究生活中的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族艺术、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并将探究结果用图片展览、视频展示、书法竞赛、小小故事会、传统文化作文竞赛、文艺晚会等形式来展现。活动期间学生兴致勃勃踊跃参与,展示成果形式多样,不少具有表演特长、书法特长、演讲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深深吸引了全校师生,获得了一致好评。
我们还开展过七年级的以“诵经典美文,展书香魅力”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比赛。诵读中华古今优秀诗文经典作品,题材不限,篇目自选。并且要有才艺表演,可加音乐伴奏。通过活动,以赛促读,以读促学,以学促养,并拓展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推动中华经典诵读的持久、深入的开展,展示了学校师生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这样的综合性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让师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走进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
四、名著导读中传承传统文化
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但迷上了欣赏古诗词,诵读经典美文,对传统文化的其他内容也开始感兴趣了。在我国的名著宝库里,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我们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不失时机地推荐经典名著,如七年级教学《美猴王》时引导学生去读《西游记》,学习《空城计》时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并结合开展了“我是三国小诸葛”的故事比赛。九年级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很多学生一口气把《水浒》读完。有的学生读过《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古籍,有的读了《朝花夕拾》、《繁星》、《春水》。有的学生认识了屈原,知道了他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的学生开始阅读《红楼梦》,也想去体会“一个朝代的兴旺盛衰”。我们曾在各年级开展了“读名著知识竞赛”,让经典名著走进学生的生活,让经典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让很多学生远离网络游戏,淡化读图,走进了神奇美丽的传统文化世界,在全校形成了读书的好风尚。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知识,以语文教学为载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与丰富多彩,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情感情与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