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体验——数学课堂的生命线
【作者】 覃异新
【机构】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沙田镇库顶小学
【摘要】体验是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科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体验数学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好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提出了激发情感、实践操作、合作交流、链接生活四种体验方式。【关键词】数学;体验教学;尝试
【正文】
一、激发情感——萌体验之心
1.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最好的情境。”而体验依赖于情境。要强化体验学习的环节就必须创设具体的情境,让每一位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探索、推理等,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笔者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老师打算利用下班时间到几个同学家中进行家庭访问。(出示路线图)你觉得老师走哪条路线最好呢?你能帮帮老师吗?”(提示:路上花的时间尽可能少一些。)在让学生自主选择路线,体验老师的家访之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堂课在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学习起来也感到特别轻松。
2.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
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墨水瓶盒、烟盒、牙膏盒、粉笔盒等, 还有的学生说书也是长方体。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时,同学们很容易地找到:长方体或正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我稍加引导学生便能抽象出它们的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实践操作——历体验之程
“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获得新知,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情趣之中。
1.动手操作,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对于动作思维相对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给学生创造空间、提供时间,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享受“做数学”的快乐。
2.自主实践,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解答“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三、合作交流——开体验之花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中指出,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需要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要努力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课堂带到生活实践中,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让数学服务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到数学的用处,体验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每天从家里到学校,又到社会中去,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如电费现在实行的是阶梯电价,一档200度,0.4983元/度,二档201-400度,0.5483元/度,三档401度及以上,0.7983元/度,我们该怎么用电才更省钱呢?同样是一度电,一档的电费和二档的电费相差多少?假如用199度电和用201度电相差多少钱?在计算电费的同时又给了学生勤俭节约的品德教育。又如可以让学生计算每天的家庭开支,买菜、买肉、买米等花了多少钱?这些生活琐事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都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例如:你到商场买衣服,内衣42元,毛衣63元,裤子49元元,如果要买这3件衣服,你差不多得带多少钱?这样就把估算的教学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再如:学习平均数时,让学生测量一下父母和自己的身高,计算一下三个人的平均身高,并比较高低。这样一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感,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再如:学校要组织三年级学生春游,学生265人,教师14人,车站有大客车和面包车两种,大客车有45座,每天租金350元,面包车18座,每天租金180元。如果让你去联系,要租几辆大客车,几辆面包车最实惠?这样做,就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就把所学知识扩展到了生活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价值,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自然会徒增。
四、链接生活——厚体验之蕴
打开现行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一股浓浓的生活味扑面而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情趣,充满智慧的探求。
1.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首先出示一组长方形图形,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并给它们作上标记,结果几乎所有学生的选择都是一致的。接着我组织学生讨论长方形的美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知道长方形的美与它的长和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时,马上引导学生求出长与宽的比,找出其中的规律。学生发现“最美长方形长与宽的比几乎都在0.60—0.63之间”。于是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就是“黄金分割原理”。最后将“黄金分割原理”拓展到生活中,让学生欣赏以“黄金比”设计的艺术品、建筑物、和谐的音乐,大自然的花朵和松果等等。这一设计,巧妙地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所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和方法美,领悟到数学的无限魅力。
2.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依赖生活,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离开了生活,数学将失去生命,失去魅力。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
总之,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2]马玉清,《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12年4月
[3]蒯福娣著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激发情感——萌体验之心
1.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最好的情境。”而体验依赖于情境。要强化体验学习的环节就必须创设具体的情境,让每一位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探索、推理等,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笔者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老师打算利用下班时间到几个同学家中进行家庭访问。(出示路线图)你觉得老师走哪条路线最好呢?你能帮帮老师吗?”(提示:路上花的时间尽可能少一些。)在让学生自主选择路线,体验老师的家访之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堂课在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学习起来也感到特别轻松。
2.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
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墨水瓶盒、烟盒、牙膏盒、粉笔盒等, 还有的学生说书也是长方体。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时,同学们很容易地找到:长方体或正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我稍加引导学生便能抽象出它们的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实践操作——历体验之程
“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获得新知,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情趣之中。
1.动手操作,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对于动作思维相对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给学生创造空间、提供时间,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享受“做数学”的快乐。
2.自主实践,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解答“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三、合作交流——开体验之花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中指出,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需要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要努力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课堂带到生活实践中,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让数学服务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到数学的用处,体验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每天从家里到学校,又到社会中去,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如电费现在实行的是阶梯电价,一档200度,0.4983元/度,二档201-400度,0.5483元/度,三档401度及以上,0.7983元/度,我们该怎么用电才更省钱呢?同样是一度电,一档的电费和二档的电费相差多少?假如用199度电和用201度电相差多少钱?在计算电费的同时又给了学生勤俭节约的品德教育。又如可以让学生计算每天的家庭开支,买菜、买肉、买米等花了多少钱?这些生活琐事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都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例如:你到商场买衣服,内衣42元,毛衣63元,裤子49元元,如果要买这3件衣服,你差不多得带多少钱?这样就把估算的教学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再如:学习平均数时,让学生测量一下父母和自己的身高,计算一下三个人的平均身高,并比较高低。这样一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感,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再如:学校要组织三年级学生春游,学生265人,教师14人,车站有大客车和面包车两种,大客车有45座,每天租金350元,面包车18座,每天租金180元。如果让你去联系,要租几辆大客车,几辆面包车最实惠?这样做,就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就把所学知识扩展到了生活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价值,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自然会徒增。
四、链接生活——厚体验之蕴
打开现行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一股浓浓的生活味扑面而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情趣,充满智慧的探求。
1.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首先出示一组长方形图形,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并给它们作上标记,结果几乎所有学生的选择都是一致的。接着我组织学生讨论长方形的美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知道长方形的美与它的长和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时,马上引导学生求出长与宽的比,找出其中的规律。学生发现“最美长方形长与宽的比几乎都在0.60—0.63之间”。于是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就是“黄金分割原理”。最后将“黄金分割原理”拓展到生活中,让学生欣赏以“黄金比”设计的艺术品、建筑物、和谐的音乐,大自然的花朵和松果等等。这一设计,巧妙地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所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和方法美,领悟到数学的无限魅力。
2.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依赖生活,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离开了生活,数学将失去生命,失去魅力。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
总之,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2]马玉清,《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12年4月
[3]蒯福娣著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