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摭谈“举一反三”的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 李泽勋

【机构】 贵州省玉屏县新店镇沙水坪小学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其知识连贯性及思维逻辑性较严谨,导致出现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综合多年的教学,笔者得出一点体会——“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因势利导;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正文】 

  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其知识连贯性及思维逻辑性较严谨,导致出现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社会上流行“几何数学,叉角脉络,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就是这样一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在小学毕业班教学中更是如此。综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得出一点体会——在忠实于教材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一、忠实教材,理清脉络
  教材,是编者根据教育大纲,结合学生心理及适应能力而编写的教学用书,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专用教科书,在教学中应当忠实于它。要知道,在教材中大有乾坤,它不仅有难易适中的内容,还有便于掌握解题方法,更有着由浅入深的解题脉络。因此,只有在忠实教材的基础上去坚持教学,才能把应授的知识教好。至于那些去找大量的偏题及怪题来训练学生的做法,只是无形中给学生增加压力,造成一种误导罢了。
  俗话说:“语文一大片,数学一根线”。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语文知识包罗万象,是一门容众多知识层面的学科,而我们要谈的数学则是一门独具清晰脉络的科学知识,找准了脉络,也就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所在。前面所见内容,完全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而后面所学知识,又完全是前面所授一册到十一册知识的继续。就如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安排的“圆柱、圆锥和球”一单元内容,没有以往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作基础,有了具体的解答经验和对体积初象的认识作基础,是很难完成教学的。
  二、因势利导,融会贯通
  数学,作为小学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仅知忠实于教材教学,理清其中脉络去解题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学生的适应能力,结合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找出适宜于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勾通,使其对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才算走上数学教学的平台。
  比如:在教学“圆柱、圆锥和球”这一章节时,首先要复习原来学过的正方、长方体知识,让学生以此为台阶,渐入新天地。从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延伸入圆柱的表面积及体积,从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计算公式,不必死记硬背,更能强塞硬灌。即使学生当场记不了,没有灵活掌握其知识与运用,仍然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因此,只有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相应知识、掌握较好的情况下,学习圆柱体的知识就顺理成章了。要知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其表面积都是求真外表面积的大小,其体积计算共同点都是“底面积×高”。通过这样因势利导的自然过渡,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去接受新知是能融会贯通的。
  三、举一反三,旧题新解
  数学运用之魂,当为举一反三,能达旧题新解,一题多解,一解多法方为懂,比如在教学“比例的应用”例1时,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局面知识,应让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参与进来,与老师同步互学,找出题外之法。笔者是这样进行的:一、出示题目(略);二、讨论原解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行驶速度,再计算出小时所走的路程即是两地之间的距离);三、找出相等量而自然融入新知识——比例解题,即“速度相等”而得出“140÷2=全路程÷5”这样一个式子,然后请学生用已学的比与除法的关系整理一个该式,那得140/2=全程/5。要学生开动脑筋,在式中的“全路程”是中文形式,怎样才便于计算呢?个别学生自然会想起用X来替换,老师应表扬该生,着重提示和板书——在用此例及未知数解题时,未知数应用它母代替,进入列式,这就无形中进入了例题。当学生打开书本来看时,也就全然了解了;四、出示变形题,延伸解法,把原题中未知距离变已知,转求时间,让学生从另一角度了解其解法得140/2=350/时间;最后鼓励总结,数学天地,大有学问,一题多解,任我纵横,你可这样解,我可那样解,方法虽然不同,可殊途同归;我们只有掌握了自己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法去解答都行,请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在复习时去教材24页中自选一个题做,看谁能在刚才所学基础上,找到更多的解法来。未来属于你们,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小问题,请你们快快走进那片属于你们自己的新天地吧。
  “兴趣一反三”方为数学教学之魂,能有一题多解之基础,学生思路会更广阔,对数学才不至于害怕,反而会成为一种极趣的游戏,学生也不再为解决单一而束手无策,转而成其为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去尽情发挥吧,这不正是让他们去尽情发挥了,这不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