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梁燕群
【机构】 广西容县松山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农村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然后探讨如何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既完成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学目标,又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词】农村;思想品德;心理健康
【正文】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农村学校一般处于偏远地区,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就要求每个工作在农村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兼好“心理辅导师”的角色,在教学中多加以渗透心理健康的内容。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学生全部是农村户口。其中“留守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有部分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残疾,家庭经济收入匮乏;另外,部分学生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教育思想僵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造成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大多数学生从小父母离异,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和呵护。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缺乏安全感,总觉得低人一等。在学校生活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兴趣,遇到困难畏首畏尾,不相信自己能行。
2.厌学心理
由于学生从小受到“隔辈亲”的溺爱,在家庭教育中起不到督促学习的作用。因此他们学习自觉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普遍差,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从而产生厌学的不良心理。
3.嫉妒心理
嫉妒通俗说法就是所谓的“红眼病”。有的同学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内心会失去平衡,为别人的成功而懊恼;看到别的同学受到挫折时,又为别人的失败而庆幸。
4.自傲心理
这种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成绩拔尖、思维敏捷、老师表扬较多的学生身上。他们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妄自尊大、盛气凌人,不愿意与自认为不如自己的同学交往。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往往较差,一旦受挫,如不及时引导矫正,又会转变为自卑。
针对上述这些心理问题,我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纽带,而且它本身就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为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以权威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俯下身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接受知识,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更深沉的爱,并产生情感迁移现象,进而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智力活动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音、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同时,在课外时间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学生只有对老师有了亲近感,才能体验到受教育是快乐的,从而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敢于争辩的氛围,最终让思维得到内化,让潜能得到发展。
2.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
《思想品德》教材处处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和智能训练要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对课本内容加以认真研读和梳理,从中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通过教学《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常的心态,理解个人产生多种多样的情绪是正常的现象,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能克服消极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珍爱我们的生命》一课,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学会珍惜自身生命的同时更要主动去关爱他人的生命。《学会合理消费》帮助学生走出消费的误区,摆脱消费的攀比虚荣心理,使学生树立合理消费、合理理财的意识和提高合理消费、合理理财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3.发掘学生的优点,加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明确自己的喜好和优势,并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同时要(下转第78页)
(上接第79页)注重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根据思品学科的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
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做到理智公正、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严爱结合,尤其对学困生要多加以鼓励,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师爱。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课堂,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能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要善于用商量的口气和学生交流,要宽容学生,等待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和感情的自由,让学生有一种幸福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4.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唤起学生的自信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思品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情绪的变化,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顾虑和学习困扰。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方法和增强自信心,逐步培育其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对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用目光做短暂的交流,给予学生以真诚的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他们坚定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并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农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提升情感,培养品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内心世界,让思品课成为切实有效且备受欢迎的一门课。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王振宏、李彩娜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九年级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七—九年级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农村学校一般处于偏远地区,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就要求每个工作在农村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兼好“心理辅导师”的角色,在教学中多加以渗透心理健康的内容。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学生全部是农村户口。其中“留守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有部分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残疾,家庭经济收入匮乏;另外,部分学生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教育思想僵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造成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大多数学生从小父母离异,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和呵护。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缺乏安全感,总觉得低人一等。在学校生活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兴趣,遇到困难畏首畏尾,不相信自己能行。
2.厌学心理
由于学生从小受到“隔辈亲”的溺爱,在家庭教育中起不到督促学习的作用。因此他们学习自觉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普遍差,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从而产生厌学的不良心理。
3.嫉妒心理
嫉妒通俗说法就是所谓的“红眼病”。有的同学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内心会失去平衡,为别人的成功而懊恼;看到别的同学受到挫折时,又为别人的失败而庆幸。
4.自傲心理
这种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成绩拔尖、思维敏捷、老师表扬较多的学生身上。他们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妄自尊大、盛气凌人,不愿意与自认为不如自己的同学交往。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往往较差,一旦受挫,如不及时引导矫正,又会转变为自卑。
针对上述这些心理问题,我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纽带,而且它本身就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为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以权威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俯下身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接受知识,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更深沉的爱,并产生情感迁移现象,进而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智力活动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音、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同时,在课外时间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学生只有对老师有了亲近感,才能体验到受教育是快乐的,从而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敢于争辩的氛围,最终让思维得到内化,让潜能得到发展。
2.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
《思想品德》教材处处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和智能训练要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对课本内容加以认真研读和梳理,从中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通过教学《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常的心态,理解个人产生多种多样的情绪是正常的现象,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能克服消极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珍爱我们的生命》一课,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学会珍惜自身生命的同时更要主动去关爱他人的生命。《学会合理消费》帮助学生走出消费的误区,摆脱消费的攀比虚荣心理,使学生树立合理消费、合理理财的意识和提高合理消费、合理理财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3.发掘学生的优点,加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明确自己的喜好和优势,并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同时要(下转第78页)
(上接第79页)注重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根据思品学科的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
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做到理智公正、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严爱结合,尤其对学困生要多加以鼓励,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师爱。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课堂,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能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要善于用商量的口气和学生交流,要宽容学生,等待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和感情的自由,让学生有一种幸福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4.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唤起学生的自信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思品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情绪的变化,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顾虑和学习困扰。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方法和增强自信心,逐步培育其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对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用目光做短暂的交流,给予学生以真诚的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他们坚定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并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农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提升情感,培养品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内心世界,让思品课成为切实有效且备受欢迎的一门课。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王振宏、李彩娜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九年级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七—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