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之我见

【作者】 韦嘉勋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学提问,可以分为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两大类,所谓教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况,用问题方式提出来,使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思考,具有明显的思维指向性。是以设疑为主要内容;而学生提问,是由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分析、讨论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以质疑为出发点,并伴有一定的想象,能够表露学生的思维进程。显然,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平时我们谈得最多的就是教师的提问,而很少涉及到学生的提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是提问的全权“大使”,学生只是乖乖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做不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开放式教学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笔者认为:
  一、创造合适的氛围
  从受教育者的心理角度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处在“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真正能在课堂上大胆提问题的学生,可以说廖廖无几。其根本原因就是课堂的氛围不够宽松。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忽视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有些教师低估了学生的提问能力,认为课堂上的提问就是教师的事,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哪里会提问题;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实听到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但出于时间不足等方面的考虑,把学生的问题搁置一边,不予理踩;还有些老师对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常作简单的否定或横加指责,挫伤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是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了同学的笑料;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而被人瞧不起:怕在课堂上提错了问题,会挨教师的批评。
  虽然影响学生提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根本的一点就在于教师的意识问题,如果重视它,竭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提问气氛,学生的心理障碍便会逐渐得到克服,如:
  曾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教师讲解应用割补法,先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找出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圆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圆面积公式S=?r2,然后应用这一公式,计算有关圆的面积。出于意料的是,当教师顺利推导出圆面积公式以后,有一个学生却举手要求发言,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老师,我认为先把圆形转化成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形与圆的关系,来推导圆面积公式比较好。”老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作任何的表态。我猜测,这位老师或许认为学生的问题,纯属“节外生枝”,因此不予理踩。
  从这一平常的教学实例中,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教师还是以“我”为中心,根本没有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长此以往,学生还会提问题吗?通过对圆的分割,不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还可转化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只不过拼凑的方法不同而已。这是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智慧的结晶。
  假如,教师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营造一种让大家讨论的热烈气氛,教师提出:“圆形的转化,除了长方形外,还能转化成其它图形吗?”对学生的提问作进一步的发挥。也沟通了各种几何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学生提的问题,不可能都很好,也可能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有经验的教师,会合理、巧妙地应用反证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不正确观点,与正确的结论形成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准确、更清晰地掌握概念,理解新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想问题、提问题,才会提高提问的能力。
  二、设计“提问”的素材
  大家知道,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都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进行质疑?
  这里主要提出二方面的观点(一)让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多问几个为什么?(二)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设疑,即故意设计一些问题,并成为“埋伏”,让学生去提。这样做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求解决的途径,才会开动脑筋,冥思苦想。在小学阶段,无论哪一部份内容,要寻找知识的来源,确实有提不完的问题。只怕学生不会提问题,不怕学生没有问题提。
  2.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尤其是小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具有特别明显的儿童化,最能被我们的教学所利用。
  3.学生提的问题,一般比较具体化、简单化,并需要教师创设提问情境。漫无边际的教学内容,学生很难提出具体的问题,也不可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提问方法,并有问题可提时,便会主动地提出问题来。
  如:“年月日”中的“闰年”教学,结论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对于这个结论,在教学时把学生推上“舞台”当“演员”,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再观察——再提问”的程序中主动地获取新知。
  二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上课一开始,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一个月的天数。目的是掌握本课第一层次的知识,即大月和小月。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说出“大月31天,小月30天”,于是对学生进行大力鼓励。然后投影出平年的“年历表”(2013年)让学生观察、验证。为了搞清大、小月,应有意识地避开特殊的月份(二月),引导学生从观察十二月份的天数开始,依次观察十一月、十月份直至三月份的天数,学生显得很得意,老师未教我便会,并且说得百分之百的正确。这时,教师让学生往下猜二月份的天数?有些学生猜30天,理由是一般大小月是相间的,因为三月大,所以二月小(即30天);还有的学生猜二月份有31天(理由是大月可以是连续的,如七月是大月,八月也是大月)。对于这些猜测,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年历表中的二月份,结果既不是30天,也不是31天。有的学生可能说“年历表的二月份印错了”。这一问题的提出,显然是错误的,怎么办?还是保留学生的意见。然后又提供更多的年历表让学生继续观察二月份的天数(如:2013年、2014年),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二月份的天数就是28天,这是个特殊的月份。
  二月份到底有多少天?有规律吗?上例中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也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得到解决,而这个结论又是不完整的。于是应让学生接着看年历表(2012年),这一次学生面对又一个“疑点”(二月份有的28天,有的29天),虽然没有提出印刷上的错误,但很客观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老师:二月份到底有多少天?”。通过进一步的观察,确认二月份有28天和29天这样两种情况。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除了上述提到的三个问题外,学生还会提出诸如“为什么一年中,有大、小月和特殊月之分?”“同样的二月份,为什么有些是28天,有些是29天?”“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等问题,这都是好事。有些问题已经在课堂内得到解决,有些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逐步解决。
  这样的教学,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学得主动、活泼、轻松。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也很高,思维相当活跃,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提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师提供的素材有关,为此教师要重视在这方面动脑筋、想办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质疑的内容,才会有问题可提,同时还要力争把问题留给学生去提,并促使学生去提,才会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的问题提得好不好,不是先天固有的,除了前面谈到的两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问习惯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时时都要产生积极的影响。课堂提问习惯的培养,就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份,有了提问的习惯,才能逐步提高提问的能力,否则谈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句空话。前面列举的“年月日”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作为具有提问习惯的学生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平时都是这样做,学生也习惯于这样做。但对于没有这种提问习惯的班级来说,要想在学生口中,得到几个问题,恐怕是一道难题。特别是加强对低年级小学生的提问习惯培养,尤其重要。
  可能有些老师会担心,课堂上让学生去提问题,对于教学时间的控制和教学环节的把握,都会带来麻烦。一旦学生提的问题,不切合实际或漫无边际,怎么办?这种状况的确存在,但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理由有二点,(一)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训练学生大胆想、大胆说的好方法,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当大胆去尝试,在尝试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尝试中研究技巧。(二)学生参与提问,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体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于教学时间的把握问题,只要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这两方面的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提问,可以将学习中觉得有怀疑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的提出给教师传送了非常准确的教学信息,是教师的提问所无法替代的。至于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问题,当然需要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共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提问环境,及时提供质疑问难的题材,正常性地抓提问习惯的养成,学生的提问能力必定会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