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解读文本

【作者】 张瑞云

【机构】 新疆伊犁巩留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叶圣陶老先生在谈“怎样教语文”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要做到讲好,教师只熟悉一套课本是很不够的。你要讲透一篇文章,首先自己要喜欢这篇文章,知道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对这篇文章有深刻的感受。作者写一篇文章,来源是多方面的,如思想修养、生活经验、组织能力、写作技巧等等。在这种种方面,教师如果有和作者相差不远的水平,就能很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把文章讲透,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阅读。死守一套课本就做不到这样。因此,要求教师多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力求达到与作者相差不多的水平。”归纳起来就是“要做到讲好”关键是教师要有“与作者相差不远的水平”,对课文“有深刻的感受”。  
  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什么”的认识,我个人认为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如何解读文本?如何在课堂上解读文本?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解读文本?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拿到教材,该怎么解读?为什么手里的教材这么多,当我们真的要选出几篇好好精讲的时候,却又不知何去何从,觉得无从下手?或是好不容易选好了文章,想好好讲一讲,设计教学时却又觉得没什么可教的?一句话,究竟怎样解读教材(文本)?
  下面,我就个人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解读文本的做法,谈谈我的做法与看法:
  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学生初学课文之后,已经被老人与海鸥的故事感动了。但是他们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体会,说的都比较浅显,是人人都会说、人人都可以说的话。此刻,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教语文,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你还在教,就等于是在说废话;我们要让孩子们去发现语言的秘密所在,让他们学有所用。”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以“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一段为例,让学生去找一找:看看你发现文字的秘密了吗?最后我组织学生以同座或分组的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究文字的秘密。通过对文字秘密的探究过程经历,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而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老师,我发现‘边走边放’和‘起起落落’是互相呼应的。”“老师,还有一个‘扫’字,可以看出来海鸥的速度很快……”“还可以看出来,老人对海鸥很了解,他把饼干掰的大小刚好适合海鸥一口就吃掉了……”“我从‘很小心’、‘退开’感受到老人生怕让海鸥受到惊吓,动作很轻,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我与学生一边解读文字中的秘密,一边在朗读中,享受着这一令人怦然心动的画面……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在遣词造句时,要注意词语的关联性。他们找到了由已知到达新知的正确结合点,从而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机会,而不应当成为“二传手”,把自己根据教参解读到的东西直接向学生传递。
  因为学生对解读文字密码的教学方式已经有了尝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找出关键的字词支持自己的想法”。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利用语言文字,而不是脱离文字作悬空的意义解读。这样的阅读过程,是学生钻研文本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过程,充满了好奇、发现、思考、探究。所以,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对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虽然只有两句话,可学生的发现和收获却一样都不会少。一个学生说:“我发现这一自然段里有两个‘著名’,第一个‘著名’是指贝多芬谱写的许多曲子;第二个‘著名’则是指钢琴曲《月光曲》。两个一样的词语放在这里,一点都不多余。”另一个学生则说道:“这里的‘传说’是指这件事或许不是真的。”他们的分析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言语系统不能只是硬盘和内存,而应是cpu。阅读是狂热的吸收,解读是稚嫩的创造。每一篇文章的历程,就是教师把解读到的带到课堂,变成学生理解和发现的过程。即便是相同的课文,也会由于阅历、心境、时代的变迁而焕发出不同的魅力。优秀教师要懂得与学生在解读中共同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回望我们人生阅读的起点——教材的文字,是它令我们手披口咏,目览心诵,舒卷风云,在人生的天地间任意驰骋思绪,得以进入广阔的情感天地,最终构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这是落实“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每位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这就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文起于字,字聚与言,言缀成文,文以达情、达理。故字、言、文、情、理,必不可少。既不可少,习字、品言、析文、触情、悟理,就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整体脉络。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里玩味,课堂上,老师找准切入点,搭建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运用“素读”的方法,紧扣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段,和学生一起解读文本,感悟人物形象,探究课文主题,深层次地对人物进行人文关照。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觉研读、自主发现、自我体悟的能力。这个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弥足珍贵,它是真正读懂文章的基础。
  手捧教科书,为自己,更为学生,我们必须怀着虔诚而又审慎的态度,从阅读出发,或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在宝贵的课堂岁月,和学生一起,召唤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日出。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