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小学语文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 潘咏梅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铅锌镇中心校
【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和最终目的,一切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服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搭建各种语言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为他们成功进入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小学生;语言能力
【正文】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和最终目的,一切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服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搭建各种语言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为他们成功进入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培养;小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历史等学科,学习的是内容,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而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副产品。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小学语文学习,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以“读”为基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结合。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教学中“读”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首要环节。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要先读文,在读中去识字;在读中去理解词、句、篇的含义;在读中去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读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说”即直接影响口语表达,它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石。当然,“读”要想真正起到为口语表达奠基的作用必须要经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与辅导。不能让学生盲目的去读,而是要指导学生把文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情感和能力。在指导学生读文时,最关键的就是要给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和具体的指导。这个目标不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而是要具体地指导学生怎样去做才能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也就是让学生明确要读正确,要认识哪些生字;要读流利要怎样处理词、句的停顿;要读出感情要弄懂哪些词、句的含义、作用,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把课文读懂、读透。这样去引导,实际上就是在指导学生学会知识,形成能力,理解感情。这样的“读”才能让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将它内化成自己的表达能力,促进自己的口语表达。
二、以“听”为条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与文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读”,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人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听和说来达成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要抓好“读”还要注重“听”。因此“听”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一切信息的先决条件。个人的读文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专心地听就能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信息,弥补自己理解和表达上的缺陷,更快更好地积累规范口语表达方式、方法,为口语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抓好学生的听先要培养学生倾听意识,让他们明确倾听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倾听兴趣,使他们乐于听,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力求让教学直观、生动,有吸引力,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倾听方法并以多种形式的鼓励促进学生倾听,从而为培养学生表达创造先决条件。
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真诚相待,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每个教师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课时一旦发怒,说话语气严厉,声音响亮,带有责备不满之意,那么学生则被吓得不敢说话了。可见,教师上课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学生表达的欲望。为此,我十分重视这个问题。首先,在课上,教师常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温柔委婉的语气、鼓励性评价组织教学,营造一种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面前的老师是可亲近的,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想说的说出来。其次,课余,我还经常和学生作心与心的交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如兴趣爱好、内心秘密、伤心事、烦恼等,真诚地向学生表明自己是老师,也是朋友。有时,我们也加入学生的队伍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一起锻炼,一起比赛……师生距离不再遥远,心灵之窗逐渐打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建成,胆怯,缺乏自信的困扰也随之减少。通过一年的努力,原本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学生胆子也慢慢壮大了,开始尝试说了,语言也慢慢变得连贯、正确了。
四、以活动为平台,创设练习说话的机会
皮亚杰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备自己真实的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而我们的教学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重训练轻讲解,重运用轻理解,教师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交际活动。
1、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农村学生胆子较小,胆怯的心理使他们不想说,甚至害怕说,久而久之,缺乏语言训练,形成恶性循环。在教学中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选择直观形象的内容,使学生能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学生的身心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对学习充满信心时,胆怯早抛于脑后,学生说话的欲望也就很容易被激发了。例如:在教学《松鼠的尾巴》一文时,教师抓住孩子喜欢动物这一天性,与孩子们绕有兴趣地谈起了动物。当老师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的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时,孩子们高高举起了手,情绪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语言表达欲望随之也高涨起来,这种表演欲在复述课文,积累课文语言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创设情境,重视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借助课文内容创设语言训练的情境,以语言实践活动来代替语言的繁琐理解。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而且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课文语言。教师尽量在每篇课文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自己也成为语言训练的参与者,充分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另外,教师还创设更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交往的习惯。
3、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或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予以不同程度的指导与点拨,让每一个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的乐趣。课堂上,教师创设了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往往比较多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来增加学生开口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面积说话训练,要求学生用上学到的好词、好句,一部分学生能很快领会,并能声情并茂地加以叙述,但总有一部分学生无法达到预计的目标,此时教师可以采取同桌互说,以点带面,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并要说好,从而提高全班学生整体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留心,有效开发、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和谐、互动的交际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实践活动,努力拓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途径,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申克芳.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新课程.2010年04期
[2]杨雪娟.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N].黔西南日报.2011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培养;小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历史等学科,学习的是内容,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而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副产品。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小学语文学习,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以“读”为基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结合。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教学中“读”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首要环节。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要先读文,在读中去识字;在读中去理解词、句、篇的含义;在读中去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读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说”即直接影响口语表达,它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石。当然,“读”要想真正起到为口语表达奠基的作用必须要经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与辅导。不能让学生盲目的去读,而是要指导学生把文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情感和能力。在指导学生读文时,最关键的就是要给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和具体的指导。这个目标不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而是要具体地指导学生怎样去做才能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也就是让学生明确要读正确,要认识哪些生字;要读流利要怎样处理词、句的停顿;要读出感情要弄懂哪些词、句的含义、作用,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把课文读懂、读透。这样去引导,实际上就是在指导学生学会知识,形成能力,理解感情。这样的“读”才能让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将它内化成自己的表达能力,促进自己的口语表达。
二、以“听”为条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与文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读”,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人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听和说来达成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要抓好“读”还要注重“听”。因此“听”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一切信息的先决条件。个人的读文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专心地听就能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信息,弥补自己理解和表达上的缺陷,更快更好地积累规范口语表达方式、方法,为口语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抓好学生的听先要培养学生倾听意识,让他们明确倾听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倾听兴趣,使他们乐于听,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力求让教学直观、生动,有吸引力,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倾听方法并以多种形式的鼓励促进学生倾听,从而为培养学生表达创造先决条件。
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真诚相待,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每个教师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课时一旦发怒,说话语气严厉,声音响亮,带有责备不满之意,那么学生则被吓得不敢说话了。可见,教师上课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学生表达的欲望。为此,我十分重视这个问题。首先,在课上,教师常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温柔委婉的语气、鼓励性评价组织教学,营造一种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面前的老师是可亲近的,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想说的说出来。其次,课余,我还经常和学生作心与心的交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如兴趣爱好、内心秘密、伤心事、烦恼等,真诚地向学生表明自己是老师,也是朋友。有时,我们也加入学生的队伍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一起锻炼,一起比赛……师生距离不再遥远,心灵之窗逐渐打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建成,胆怯,缺乏自信的困扰也随之减少。通过一年的努力,原本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学生胆子也慢慢壮大了,开始尝试说了,语言也慢慢变得连贯、正确了。
四、以活动为平台,创设练习说话的机会
皮亚杰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备自己真实的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而我们的教学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重训练轻讲解,重运用轻理解,教师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交际活动。
1、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农村学生胆子较小,胆怯的心理使他们不想说,甚至害怕说,久而久之,缺乏语言训练,形成恶性循环。在教学中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选择直观形象的内容,使学生能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学生的身心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对学习充满信心时,胆怯早抛于脑后,学生说话的欲望也就很容易被激发了。例如:在教学《松鼠的尾巴》一文时,教师抓住孩子喜欢动物这一天性,与孩子们绕有兴趣地谈起了动物。当老师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的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时,孩子们高高举起了手,情绪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语言表达欲望随之也高涨起来,这种表演欲在复述课文,积累课文语言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创设情境,重视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借助课文内容创设语言训练的情境,以语言实践活动来代替语言的繁琐理解。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而且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课文语言。教师尽量在每篇课文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自己也成为语言训练的参与者,充分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另外,教师还创设更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交往的习惯。
3、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或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予以不同程度的指导与点拨,让每一个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的乐趣。课堂上,教师创设了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往往比较多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来增加学生开口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面积说话训练,要求学生用上学到的好词、好句,一部分学生能很快领会,并能声情并茂地加以叙述,但总有一部分学生无法达到预计的目标,此时教师可以采取同桌互说,以点带面,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并要说好,从而提高全班学生整体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留心,有效开发、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和谐、互动的交际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实践活动,努力拓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途径,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申克芳.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新课程.2010年04期
[2]杨雪娟.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N].黔西南日报.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