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初中历史课堂活起来
【作者】 郭应武
【机构】 云南省广南县篆角乡初级中学
【摘要】历史知识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方方面面。历史内容是精彩的,呈现的形式多姿多彩。我们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才能展现生命的活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关键词】初中历史;创设情境;注重趣味;启发睿智
【正文】 【摘 要】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方方面面。历史内容是精彩的,呈现的形式多姿多彩。我们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才能展现生命的活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 初中历史;创设情境;注重趣味;启发睿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合作,使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主动的课堂,才是高效双赢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思启智
情境教学是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并促进其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有效情境创设,课堂活色生香。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课堂氛围,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入课堂,也成为一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亮丽风景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是改变过去枯燥无味的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实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睿智的新理念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微机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情感,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感悟历史、回顾历史、展望历史、学活历史;才能发现历史真谛,强化历史素养。
例如:我在组织学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歌曲《越来越好》,通过音频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妙引入学习主题。让那悦耳动听的歌词:“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在欢快激情的歌声中带领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妙趣横生,情景交融。
创设情景可以把形、声、色、态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视野开阔,群情激昂,兴奋万分。例如:我在组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谈到交战双方,我一改常态,先让学生到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用不同的彩色粉笔勾出同盟国和协约国,再让学生找出三条战线的位置、交战国家,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大战双方的脉络就一清二楚,牢固掌握了。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情境教学别具一格,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情境教学的完善、创新、魅力,需要我们努力,再努力!
二、趣味教学,引人入胜
趣味性教学是教活历史教材的活的灵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课改发展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趣味性教学,可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历史课本身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学科,那些充满智慧哲理的历史小故事,让人崇拜景仰的历史人物,只要利用得当,则无一不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组织学习《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朝文化》时,在授课前,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问学生谁去过北京?学生会纷纷举手,然后,我让他们逐一起来谈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收获,学生各抒己见,谈了许多感受和见闻。但当学生谈到故宫和长城时,却知之甚少,几多茫然,这时,我峰回路转,及时调动学生的口味,问道,大家想不想知道与长城、故宫有关的故事?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我和学生一起进入教材的学习当中。我说:长城、故宫,有着许许多多令人难忘、流传千古的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山羊托砖、冰道运石、玉门关、元惠宗泪洒关沟路、成吉思汗夜走黑松林、跑马长城界;故宫房屋有9999间,每个门上的铜门钉也是横竖9颗,“紫禁城”的由来等等,学生就会在一种欢乐、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入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讲《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巧用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白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由此,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如此这般,又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了有趣的历史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高效课堂少不了教师教学艺术语言的点缀,幽默风趣的引入,绘声绘色的说理。如我在组织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其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清军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从朝鲜连夜跑了五百里逃回国内,跑得比兔子还快,清军将领临阵脱逃,士兵也蜂拥溃退”“慈禧太后此时正值六十大寿,挪用海军白银三百万两军费(历史上有一定争议),曾有大臣上书反对,慈禧说了一句‘今天谁让我不快乐,我让他不快乐一辈子’,像这样的统治者能不战败吗?”讲完后,学生哄堂大笑,充分认识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伟大祖国怎么不积贫又积弱呢?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生机勃勃,喜气洋洋!
“一堂好课,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多方位关爱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他们提供充分的锻炼舞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课才会朝气蓬勃、喜事连连!
三、启发教学,一通百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若仅仅传授或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三维目标的。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多听、多说、多交流,启发学生勤于动手、动口、动脑、动眼,把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重点,注重提示、点拨、方法的指导,尽最大努力调动每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的习惯,以推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争取。能不讲的尽量不讲,能启发的尽量启发,促使学生学活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增强历史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启发式教学前景更加广阔。我们可以正面启发、反问启发、类比启发、情景启发、操作启发、推理启发、判断启发、发散启发等等,例如:在讲《抗日战争》时,我应用反问式启发,提出“当时日本政府宣称不是侵略中国,而是帮助中国共建大东亚共荣圈,是这样吗?”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理由呢?”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罗列出:“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所到之处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中国大部分省份都遭到日军铁蹄蹂躏,伤亡无数,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数。”通过这一反问,学生得出一致结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只是日本为入侵他国所作的战争宣言,妄图抹杀其罪行的强盗逻辑。
又如组织学习《黄海大战》时,我则利用观察式启发,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仍然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总之,历史课教学是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大熔炉。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进步、提高、发展。教师的幸福来自于不断被学生超越和不断超越自己。只要我做一天教师,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用心上课,爱我的学生,把我的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徐赐成,张汉林。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
[2]刘大春,熊生贵,刘益民。评好课:新理念新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3]赵九凤.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原则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4]张涛.历史课堂与有效情境创设[J].考试周刊,2013(71);
[5]刘国新.谈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2010年36期。
【关键词】 初中历史;创设情境;注重趣味;启发睿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合作,使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主动的课堂,才是高效双赢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思启智
情境教学是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并促进其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有效情境创设,课堂活色生香。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课堂氛围,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入课堂,也成为一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亮丽风景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是改变过去枯燥无味的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实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睿智的新理念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微机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情感,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感悟历史、回顾历史、展望历史、学活历史;才能发现历史真谛,强化历史素养。
例如:我在组织学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歌曲《越来越好》,通过音频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妙引入学习主题。让那悦耳动听的歌词:“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在欢快激情的歌声中带领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妙趣横生,情景交融。
创设情景可以把形、声、色、态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视野开阔,群情激昂,兴奋万分。例如:我在组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谈到交战双方,我一改常态,先让学生到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用不同的彩色粉笔勾出同盟国和协约国,再让学生找出三条战线的位置、交战国家,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大战双方的脉络就一清二楚,牢固掌握了。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情境教学别具一格,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情境教学的完善、创新、魅力,需要我们努力,再努力!
二、趣味教学,引人入胜
趣味性教学是教活历史教材的活的灵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课改发展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趣味性教学,可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历史课本身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学科,那些充满智慧哲理的历史小故事,让人崇拜景仰的历史人物,只要利用得当,则无一不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组织学习《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朝文化》时,在授课前,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问学生谁去过北京?学生会纷纷举手,然后,我让他们逐一起来谈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收获,学生各抒己见,谈了许多感受和见闻。但当学生谈到故宫和长城时,却知之甚少,几多茫然,这时,我峰回路转,及时调动学生的口味,问道,大家想不想知道与长城、故宫有关的故事?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我和学生一起进入教材的学习当中。我说:长城、故宫,有着许许多多令人难忘、流传千古的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山羊托砖、冰道运石、玉门关、元惠宗泪洒关沟路、成吉思汗夜走黑松林、跑马长城界;故宫房屋有9999间,每个门上的铜门钉也是横竖9颗,“紫禁城”的由来等等,学生就会在一种欢乐、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入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讲《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巧用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白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由此,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如此这般,又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了有趣的历史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高效课堂少不了教师教学艺术语言的点缀,幽默风趣的引入,绘声绘色的说理。如我在组织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其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清军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从朝鲜连夜跑了五百里逃回国内,跑得比兔子还快,清军将领临阵脱逃,士兵也蜂拥溃退”“慈禧太后此时正值六十大寿,挪用海军白银三百万两军费(历史上有一定争议),曾有大臣上书反对,慈禧说了一句‘今天谁让我不快乐,我让他不快乐一辈子’,像这样的统治者能不战败吗?”讲完后,学生哄堂大笑,充分认识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伟大祖国怎么不积贫又积弱呢?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生机勃勃,喜气洋洋!
“一堂好课,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多方位关爱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他们提供充分的锻炼舞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课才会朝气蓬勃、喜事连连!
三、启发教学,一通百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若仅仅传授或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三维目标的。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多听、多说、多交流,启发学生勤于动手、动口、动脑、动眼,把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重点,注重提示、点拨、方法的指导,尽最大努力调动每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的习惯,以推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争取。能不讲的尽量不讲,能启发的尽量启发,促使学生学活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增强历史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启发式教学前景更加广阔。我们可以正面启发、反问启发、类比启发、情景启发、操作启发、推理启发、判断启发、发散启发等等,例如:在讲《抗日战争》时,我应用反问式启发,提出“当时日本政府宣称不是侵略中国,而是帮助中国共建大东亚共荣圈,是这样吗?”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理由呢?”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罗列出:“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所到之处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中国大部分省份都遭到日军铁蹄蹂躏,伤亡无数,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数。”通过这一反问,学生得出一致结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只是日本为入侵他国所作的战争宣言,妄图抹杀其罪行的强盗逻辑。
又如组织学习《黄海大战》时,我则利用观察式启发,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仍然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总之,历史课教学是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大熔炉。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进步、提高、发展。教师的幸福来自于不断被学生超越和不断超越自己。只要我做一天教师,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用心上课,爱我的学生,把我的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徐赐成,张汉林。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
[2]刘大春,熊生贵,刘益民。评好课:新理念新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3]赵九凤.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原则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4]张涛.历史课堂与有效情境创设[J].考试周刊,2013(71);
[5]刘国新.谈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2010年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