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作者】 罗朝权 虞顺莲

【机构】 贵州省开阳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着足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巨大能量。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份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什么是习惯呢?从个体层面讲,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讲,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应当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的施教时期,从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教会他们做人的基本道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一句格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明确规范,清楚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让中学生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乱说。《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纪班规、家规都是约束言行的规范,必须让每一个中学生熟记于心。有了明确的规范,还要让中学生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因为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甚至可以说,没有细节的指导,就没有习惯养成教育。  
  二、 抓住小节,着手细微  
  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处入手,从细微处抓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细节决定成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平时应注意学生在校时的仪容仪表、交际往来、课桌椅整齐、地面整洁等小节方面的规范训练。要求学生不要随手乱扔垃圾、少吃或不吃零食、不乱倒剩饭菜、遇见客人笑脸相迎彬彬有礼、见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问好等等。经过训练,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言传身教,榜样教育  
  学生从道理上明确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还要从感情上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能够形成良好习惯的愿望。既需要班主任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也需要周围人的影响及父母、教师的示范作用等。
  四、坚持不懈,反复训练  
  “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这句名言是著名教育家曼恩说的,他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他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对于好习惯,每重复一次,就相当于“缠上一股,又缠上一股!”。而坏习惯如果开了头,每重复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要去掉就困难了,养成了习惯就成了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老师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要求学生坚守,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学生定能养成好习惯。   
  五、施加外力,检查督促  
  养成教育的内涵是要通过训练活动,使同学们言行“规范化,标准化”。它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宣传上,也不应停留于一两次活动上,重要的是贯穿在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因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也并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人都有惰性,学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施以必要的外力是十分必要的。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正确的动机并不都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知规范也不一定就能守规范,偶尔能遵守也不能叫养成习惯,而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习惯”目标的手段,就是长期的检查、督促与训练。只要求不检查,就等于没要求。检查是中心环节,必须经常坚持。
  六、激励为主,奖善惩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学生来讲就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也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促其改正不良习惯。  
  七、营造氛围,家校结合  
  教育是诸因素综合的结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家长作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时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相协调,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重视时间观念,就能培养孩子自觉遵守时间的习惯;家长平时多阅读报刊和书籍,就能培养孩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因此,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所以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比方在家里谁都不能骂人,孩子如果骂人,全家人都不理他,就是好的环境。
  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由此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是个体获取成功人生的助推器,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生长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谈得上具备良好的素质,推动养成教育,对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