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 玲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第十中学
【摘要】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和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技巧,奠定朗读教学的基础。通过有效的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朗读教学指导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探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关键词】误区;朗读教学;计划;训练方法
【正文】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忽视了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许多语文教师尴尬地发现,在小学初中原本还能大声朗读、大胆表演的学生上了高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倘若某个同学被抽起来朗读,往往声若蚊蝇,结结巴巴,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在教学中不重视朗读,导致校园失去了书声琅琅的景观。把语文课变成了教师讲解的独角戏,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语文教学效果亦不近如人意。
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盛行,故而高三的唯一目的是争取考得高分,在此目标的驱动下,就认为高三毕业班只要把语文科中的考点弄懂练透就行,高考不考朗读,高三学生朗读可以放松,甚至不需要。殊不知,朗读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要着,吟哦之间,词汇积累,语感增强,文义自现,同时,朗读者心灵受到震动,情感得到熏陶,口才得到锻炼。由此可见,朗读的效能并不是做更多的练习题就能取代的。另外,高考虽未直接考学生朗读的情况,但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如“语病”题、“诗词鉴赏”题、“阅读”题、“背诵默写”题等,与朗读都有着极大关系。
那么,如何搞好朗读教学呢?应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原则,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应是我们搞好高中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什么样的文章应朗读,怎样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应有清晰的计划。精选朗读材料,一般说来诗词、散文宜多朗读,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精妙之处,又能对学生进行渐染熏陶。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学生会感到其语言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情思得到升华,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之由混顿走向清晰。例如《赤壁怀古》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除了利用教材作朗读材料外,还可从课外书籍、报刊中编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好诗文作为朗读材料。这既能增加朗读的材料,也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二、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
1.教师的范读
聪明的老师是利用范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饱含深情地朗读,使学生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沉浸于课文的情感之中。这样才能以情传情、以情染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所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如果教师未能为之动情,学生怎能动情?
我们曾进行过调查,一个朗读水平高的语文教师任教班级的学生要比一个朗读能力一般的语文教师任教班级的学生朗读能力强得多。这说明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力。我们是这样做的,范读要把握好时机: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感觉比较困难,如生字很多,句子较长,文章意思深奥难懂等。此时教师的范读不但可有激趣之效,还有引领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之功。在学生对课文个体感悟、情感体验尚欠火候时,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推助的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2.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语文课文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分角色朗读
给每个学生分配好具体人物,把握人物性格、心理,用不同的语调、语气来形象地表现、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最容易进入情感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孩子们一旦进入角色,情感就被激起,情感与角色交融,就开始了丰富的想象。此时,老师唯一可做的就是加入孩子们想象的天地,帮助学生想象,适时引导体验角色情感,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孩子们更深刻地、创造性的理解课文之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展示出来。这时,你就会发现,组与组之间的朗读、人与人之间的朗读各有不同之处。这种独特体验谁都无法代替。此时的朗读,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启迪、快乐与快乐的传递。让我们的孩子进入角色吧!在这里他们可以痛痛快快地表现自己;在这里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展示得“一塌糊涂”;在这里他们的思维没有禁区;在这里他们能找到自信的基石……
4.比较朗读
比较是思维的操作手段,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课文片断之间的比较性朗读,另一种是重新设计词句内容的比较性朗读。
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或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对这些章节内容进行反复地比较性朗读,实际上就是把某一段落置于一定的背景中理解,由于语义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相互对照的关系,因此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而传统教学不是简单地读几遍课文,就是光注重某个段落的析读,很少运用段落间的联系加强朗读,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重新设计词句内容,能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乃至妙处。具体方法主要有删、换、添、调、补充等。如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
三、利用多媒体营造朗读气氛
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拨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也更能使学生享受到朗读的愉悦。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利用多媒体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配乐朗读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天地里,使学生顿悟,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审美境界。如在朗读《再别康桥》时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在朗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乐曲《荷塘月色》则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便能使学生朗读时兴致更高,效果更好。
总之,就语文学科的特性与语文科教学内容、目的而言,朗读训练必须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广大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略去一些繁文缛节的讲述,留一点时间给朗读,纵情地诵读,放声地歌唱,这样既可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激发学语文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去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郭竞芳《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师范朗读》[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蔡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方芳《朗读教学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忽视了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许多语文教师尴尬地发现,在小学初中原本还能大声朗读、大胆表演的学生上了高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倘若某个同学被抽起来朗读,往往声若蚊蝇,结结巴巴,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在教学中不重视朗读,导致校园失去了书声琅琅的景观。把语文课变成了教师讲解的独角戏,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语文教学效果亦不近如人意。
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盛行,故而高三的唯一目的是争取考得高分,在此目标的驱动下,就认为高三毕业班只要把语文科中的考点弄懂练透就行,高考不考朗读,高三学生朗读可以放松,甚至不需要。殊不知,朗读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要着,吟哦之间,词汇积累,语感增强,文义自现,同时,朗读者心灵受到震动,情感得到熏陶,口才得到锻炼。由此可见,朗读的效能并不是做更多的练习题就能取代的。另外,高考虽未直接考学生朗读的情况,但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如“语病”题、“诗词鉴赏”题、“阅读”题、“背诵默写”题等,与朗读都有着极大关系。
那么,如何搞好朗读教学呢?应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原则,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应是我们搞好高中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什么样的文章应朗读,怎样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应有清晰的计划。精选朗读材料,一般说来诗词、散文宜多朗读,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精妙之处,又能对学生进行渐染熏陶。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学生会感到其语言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情思得到升华,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之由混顿走向清晰。例如《赤壁怀古》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除了利用教材作朗读材料外,还可从课外书籍、报刊中编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好诗文作为朗读材料。这既能增加朗读的材料,也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二、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
1.教师的范读
聪明的老师是利用范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饱含深情地朗读,使学生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沉浸于课文的情感之中。这样才能以情传情、以情染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所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如果教师未能为之动情,学生怎能动情?
我们曾进行过调查,一个朗读水平高的语文教师任教班级的学生要比一个朗读能力一般的语文教师任教班级的学生朗读能力强得多。这说明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力。我们是这样做的,范读要把握好时机: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感觉比较困难,如生字很多,句子较长,文章意思深奥难懂等。此时教师的范读不但可有激趣之效,还有引领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之功。在学生对课文个体感悟、情感体验尚欠火候时,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推助的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2.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语文课文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分角色朗读
给每个学生分配好具体人物,把握人物性格、心理,用不同的语调、语气来形象地表现、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最容易进入情感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孩子们一旦进入角色,情感就被激起,情感与角色交融,就开始了丰富的想象。此时,老师唯一可做的就是加入孩子们想象的天地,帮助学生想象,适时引导体验角色情感,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孩子们更深刻地、创造性的理解课文之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展示出来。这时,你就会发现,组与组之间的朗读、人与人之间的朗读各有不同之处。这种独特体验谁都无法代替。此时的朗读,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启迪、快乐与快乐的传递。让我们的孩子进入角色吧!在这里他们可以痛痛快快地表现自己;在这里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展示得“一塌糊涂”;在这里他们的思维没有禁区;在这里他们能找到自信的基石……
4.比较朗读
比较是思维的操作手段,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课文片断之间的比较性朗读,另一种是重新设计词句内容的比较性朗读。
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或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对这些章节内容进行反复地比较性朗读,实际上就是把某一段落置于一定的背景中理解,由于语义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相互对照的关系,因此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而传统教学不是简单地读几遍课文,就是光注重某个段落的析读,很少运用段落间的联系加强朗读,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重新设计词句内容,能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乃至妙处。具体方法主要有删、换、添、调、补充等。如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
三、利用多媒体营造朗读气氛
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拨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也更能使学生享受到朗读的愉悦。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利用多媒体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配乐朗读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天地里,使学生顿悟,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审美境界。如在朗读《再别康桥》时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在朗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乐曲《荷塘月色》则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便能使学生朗读时兴致更高,效果更好。
总之,就语文学科的特性与语文科教学内容、目的而言,朗读训练必须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广大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略去一些繁文缛节的讲述,留一点时间给朗读,纵情地诵读,放声地歌唱,这样既可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激发学语文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去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郭竞芳《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师范朗读》[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蔡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方芳《朗读教学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