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幼儿园教室环境创设的有效性

【作者】 黄艳霞

【机构】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新关幼儿园

【摘要】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只有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教室环境的创设是否发挥着隐性课程的作用、能否推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已成为评价环境创设是否成功的新的重要指标。有效地对幼儿园教室环境进行设计、布置,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更多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室;环境创设;有效性
【正文】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发展的。”瑞吉欧教育也主张“环境是用来教育幼儿的,除了每个班级两位教师之外,环境被认为是班级的第三位教师”。作为幼儿园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室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功能和价值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呢?
  一、幼儿园教室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教育性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当今幼儿园教室环境创设只注重单向作用,过多追求外在形式,忽视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幼儿园教室环境创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环境创设的意义、作用认识不到位,教室环境创设的目的不明确,注重形式,忽视教室环境的适用性和教育性。教室环境的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设计布置的教室环境平时不准幼儿去接触、使用。幼儿园教室环境秩序的建立上还未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教师偏重环境呈现的有序,而忽略幼儿学习过程中外在秩序与内在秩序的培养。这也是忽略了幼儿的学习,即环境创设的教育性。
  (二)忽略幼儿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
  教室环境创设没有真正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教师更多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主要考虑“我想怎样布置”,而很少站在幼儿角度去思考该怎样布置。有些幼儿园的教室环境都由老师设计和布置,很少让幼儿参与设计和布置,只让幼儿充当自己布置好的环境的观赏者,而不是环境布置的“主人翁”。
  (三)形式、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教室环境创设一劳永逸,缺乏变化。环境与幼儿的年龄变化、心理发展不匹配,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有人提出幼儿园教室环境创设的活动对象的年龄特征明显,班级环境的一些细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雷同。
  (四)过分追求装饰效果
  在教室环境创设中,很多的幼儿园过分追求色彩的刺激和精致的装饰效果;文字的误区,呈现在教室环境中的文字虽然对个别幼儿具有意义,但却对幼儿群体没有分享的意义。
  二、改善幼儿园教室环境创设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只有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教室环境的创设是否发挥着隐性课程的作用、能否推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已成为评价环境创设是否成功的新的重要指标。如何有效地对幼儿园教室环境进行设计、布置,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更多地发展,成为我们幼儿园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教室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年龄小,缺乏最起码的生活经验,幼儿的认识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1.在色彩上,应以色彩艳丽的纯色为主。图画色泽宜单纯,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令纯洁的孩子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广袤无边的绿色草原、密密的森林、辽阔的蓝天、飘浮的白云、蔚蓝的海洋和可爱的小动物们。这些单纯、源于自然的色彩,易使阅历浅短的幼儿产生共鸣、易于理解。便于他们欣赏、借鉴、表现。
  2.造型上,应以稚拙、简洁为主要表现手法。造型圆浑、墩实、稚拙、简洁的美术最能吸引幼儿,因为尚未完全走出视觉模糊阶段的幼儿,对圆浑的造型能淋漓尽致的感知。墩实、稚拙的模样令他们产生更多的关注和怜爱,简洁的美术造型,让注意不持久的幼儿较快的感知。
  3.内容上,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符合心理要求的环境。
  幼儿往往对不熟悉的环境感到害怕,他们喜爱熟悉的环境。新生入园,看到自己的照片贴在活动室的墙上,会认为老师早就认识他,减少了恐惧感,能很快的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在班中开辟幼儿天地,悬挂幼儿作品,还有幼儿活动、演出的照片,教师的儿童画等。这些作品被幼儿所熟悉,色彩鲜艳,符合幼儿心理特点,更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幼儿更能增加一份成就感、自豪感。
  (二)使教室环境成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良好的教室环境要具有教育的价值,也就是说要实现它的教学和记录功能。幼儿园工作繁杂,有意义的课程常被搁置,但是作为一日环境组成部分的主题墙、活动区等,却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方式记录已经和正在实施的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保持课程与环境有机联系,这就要环境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例如:在第二学期开学初,春天到了,为了让孩子更多的了解关于春天的知识,我在搜集相关资料后,利用墙面为幼儿开设了《春天的约会》的环境。环境中出现了春天的特征性的标志柳树、小鸟、青蛙等,同时还让幼儿了解家乡三月份时的天气特征等。从而使墙壁、区角成为儿童的经验、想法表达表现的空间,展示了整个活动的进程,并且课程也在不断地拓展、延伸,而每一个活动又为教室环境提供了展示的内容,幼儿与环境间在不断的互相促进、和谐地发展。
  (三)尊重幼儿,以幼儿为本
  我们发现教室环境创设蕴涵着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契机,在创设活动中,我们将教室环境作为孩子们兴趣和经验的窗口,通过活动区、集体活动、游戏活动等,将环境创设发展成为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追求把创设的过程作为课程的内容,而不是追求速度和结果,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观察者、倾听者、记录者、合作者等多重身份的人。在不断更新环境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更多参与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如:在创设帮助幼儿认识四季变化规律和特点时,教师可以采用留、变、添、减的方法。如表现树木的变化,春天让幼儿用皱纹纸拧迎春花、桃花粘贴在树干上;随着气温升高,让幼儿取下迎春花、桃花,添上叶子、补上桃子,表示夏季枝叶茂盛,花儿结果;到了秋季,再让幼儿把绿叶换成黄、红、棕色的叶子,并表示出叶子飘落的情景;冬季来临,让幼儿取下叶子,换上白色的棉花,表示积雪,以及剪贴漫天飞舞的雪花和落满白雪的青松。这样,四季的景色在幼儿的参与下不断变化。教师运用的教学策略更加丰富,讲解、说明、示范等直接教学策略不再是主要教学手段,而孩子们在“支架”教学策略下展示和发展了任务意识、有目的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运用多种手段表现经验和思想的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讨论和决策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活动中幼儿成了小主人,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发展。
  总之,实现幼儿园教室环境创设的有效性,要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和促进幼儿发展出发,不再盲目追求“精美”,以装饰功能为主的教室环境创设。我们要创建保障幼儿发展的基本环境,就要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活动内容,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所喜爱的与之产生互动的教室环境。使它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像海绵吸水那样融入幼儿成长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