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作者】 易胜兴

【机构】 广西北流市西埌镇良村小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现代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面对新课程,我们所言:“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那么新课标理念下,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探讨;创新
【正文】 

  因此,为使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创设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同时,采用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课外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选择最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呢?现在本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上指出学生在听课时,他的心理活动不是指向教室里的一切事物,而是把教师的讲述从许多事物中挑选出来,并且比较长久地把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当学生集中听课时,他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一切与听课无关的事物,而且也对与听课无关的活动,甚至有妨碍的活动加以抑制,这样,对于教师的讲课就能得到清晰的反映。在这里我们应该自问一下:我们的小学生拥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你一节课喋喋不休的讲述吗?学生要专心学习,教师必须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能力。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教师只有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方可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鲁班因带刺的草叶划破手指最后发明了锯子等实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数学探究能力,获取数学知识。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对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加之现在的学生均表现为调皮、好动,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在一节课前应做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谈话、讲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能开好头。如:我在上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一节时,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师:你们知道植树节吗?是几月几日?﹙生:3月12日)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通过与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教师教育学生要爱护树木,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树木;创建绿色家园,从我做起。这样既净化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又激发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理念下,为了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的《认识图形》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晰地认识了各种图形,观察到了各种图形的特点,生动形象,富有美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过这样的图形,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以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均给学生生动、形象、直观的感觉,学生学会画“平移”和“旋转”图形。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对上好数学课起到了良好的收效。
  三、开放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本和课堂为中心,教师主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均被老师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因此而受到束缚。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新课程的理念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许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给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而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造成学生只掌握数学知识的“表象”,而没有真正领悟到数学知识的“根本”。数学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识的最前沿,使学生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实现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如我在《笔算除法》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植树活动的场景图,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我从中选取两个,学生列出算式42÷2和52÷2。让学生计算结果时,学生感到很困难,这个时候让他们小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有的用口算;有的摆小棒;有的运用竖式得出结果。方法多样化,最后在方法的比较中提出所要重点研究的笔算除法。这样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使学生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和解释其本质的方法,同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实行分层教学。
  新课程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个班各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知识能力是不同的,各学生的成绩也表现为参差不齐。为了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这一课改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可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如:分层布置作业。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布置一些基础题,让学生练习、巩固,教师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让它们对基础知识加以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技巧。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或优等生教师应给予合作、交流、探究的空间,教师设计、布置难度较高的练习题,让它们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优秀学生更好发展。如:练习中的“星号”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给予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热爱数学和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