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数学探究性学习

【作者】 龙恒运

【机构】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大告小学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在小学数学中,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探究性学习: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发探究激情;二、指导探究方法,保障探究开展;三、设计开放性练习,三、拓展探究空间;四、穿插专题研究,延伸研究领域,一般可从数学教材和学生日常生活两个方面来确定研究课题。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专题研究
【正文】 

  课题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那么,探究性学习如何开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激情
  教育部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罗星凯博士在《探究性学习》一书中指出:“探究性学习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好的问题情境,会引导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究中,能唤醒和激发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1、问题情应来源于生活实际。情境既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是数学之源;将具体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来源于生活的情境才能使学生乐于探究。而高于生活的问题情境,又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解决问题的决心,当问题得以解决,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愉悦感,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我们学校操场一环形跑道要铺煤渣,需要铺多少平方米的煤渣呢?铺煤渣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环形跑道的面积问题,而这个环形跑道的面积又涉及到两个直跑道的长与宽,两个弯道的内圆、外圆、圆心、半径等,对于学生而言,要先搜集圆心、半径等信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
  2、问题情境应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探究性学习中,不能老是由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按预定的轨道前进,应注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录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可以围成多少中不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设计不同的方案,从中找到了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有的同学还说围成正方形面积最大。教师为了学生了解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设计了围长形这一没有固定答案的情境,随着长和宽的变化,学生从变化中思考,找出了规律。
  二、指导探究方法,保障探究开展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已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这种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不是刻意谋求控制课堂,而是如何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不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质疑,首先要有不惟书,不惟师的精神。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敢于向权威挑战。如在一堂练习课上,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某班男生平均身高138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马上有学生回答:(138+140)÷2=139厘米。当我把算式写在黑板上时,一位同学说:“老师你算错了,这道题缺少条件,不能做”另一位同学说:“只能确定平均身高在138—140厘米之间,不能确定具体是多少。只有当男、女生人数相等时,才能算出平均身高139厘米。”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角度思考是寻找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般而言,它是由常规方法开始,通过思路变换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多角度思考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使其思考不受定势影响,迅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对问题的探究,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例如在数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出示例题,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作答。
  例:一段铁路全长250千米,开始4天修完了任务的4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铁路还需要几天可以修完?
  学生用一般方法列出了算式:
  解法1:(250-250x40%)÷(250X40%÷4)
  解法2:250÷(250x40%÷4)-4
  此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来讨论:如果列式为4÷40%-4行吗?还可用方程、比来解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经过认直思考,分析,探究,认为4÷40%-4可行,因为可以把任务看成单位1、完成40%要4小时,同学们还在此基础上思考,联想,得出如下解法:
  解法3:1÷(40%÷60%)-4
  解法4:4÷(40%÷60%)
  解法5:4÷(40%÷60%)
  解法6:40%:60%=4:X
  解法7:(x+4)x(40%÷4)=1
  一名学生说:“全长250米这个条件没用,无论全长是多少,结果不变。”看来,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学生思维的确得到训练。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动”两个字。其中“动”就是表现为学生真正动手操作,动眼观察,让学生体验探究性的乐趣。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段
  师: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有的同学猜想它的相等,有的同学猜想它的不相等,那么到底怎样呢?请同学们各自用不吊带的材料想办法验证一下。(学生用分好的材料有的折,有的剪、有的画)
  生1:我用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分别画出…发现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
  生2:我用三张同样的圆,分别剪下…发现剪下的都是半圆。
  生3:我通过画线段图,知道这三个分数相等。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不难看出,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探究的主体,教师是旁观者,指导者,教师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必一些争议与思考,指点一些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探究性学习。当然,当探究“误入歧途”走向“死胡同”时教师可暂不作干预,因为失策或记错恰恰是学习的大好时机,学生探究受阻或受困后,反思自已的探究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从事研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以及积极的探索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