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做到实处
【作者】 季永军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它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但目前课堂教学中,许多课堂合作学习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教师对合作学习内在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刻的认识。衡量课堂上是否有效实施了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有没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而是看学生是不是有合作的意识,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那么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呢?我想关键是做实、做细合作学习的各个环节。
一、合理分组,让学生有组织感
教师就应该开始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水平、性格特征等等。通过认真分析整理后,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搭配分组。在课堂上,一般是采用异质分组。也就是这样分配的:每个小组的人数在2~6人之间,一般4人小组是最佳的组合,4人中,包括一名成绩好的学生、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和两名成绩一般的学生。中差学生结合一组,让差生先发言,好学生总结,避免差生成了听客、旁观者。由教师先进行授课,授课结束后,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进行再学习,使每个成员都牢固的掌握。这种分组方式比较复杂的类型。例如: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鸡兔同笼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独立思考,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深化,找到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巧妙的策略。这个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但是长期的异质分组,也会导致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改变呆板的组合形式,有时会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学习。这种组合一般是学生水平相当。因为学生一般在自己的心目中会有想要竞争的对象,所以会选择自己的竞争对手组合。这种自由小组合作方式,使得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相互比较,学习效率可明显提高,但必须注意的是自由组合也并不是让学生自愿组合,对于有些学困生来说,要求一些学优生与其组合,帮助学困生。这类组合比较适用于综合性的课型。这样组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除此之外,有时在课堂上采取的分组方式是邻近组合。这组分组方式比较节省时间,比较适用于简单的内容。但是这种分组往往最后会流于形式,学生在合作中不能得到收获。因此,认为比较偏向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
二、明确分工,让学生有责任感
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还得进行合理的分工,使得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特定的职责,并且得遵守一定的规则。一般是每四人一组,可以作如下分工:
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好纪律并在活动中给予学差生帮助。
记录者: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并将检查者的角色整合其中。
报告者:集合组内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小组中,每个职位都是轮流担任的,这样可以增进小组合作意识,增强合作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示范,适时鼓励学生的方法。调动其合作的积极性。
三、探究交流,让学生有互助感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在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鼓励学生敢表达,对于一些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要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除此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要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要边思考边吸纳,自己准备随时质疑或补充。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四、小组评比,让学生有成就感
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但小组合作组织不当,更会导致好的学生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等待帮助、答案,会出现更严重的两极分化。因此开展小组评优活动,可激励每个学生互助的精神。因此,在课堂上,经常会开展一题多解,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而妙,并要小组内任选一个作讲解;每次小测验评比最佳小组;每月评比个人优秀奖、进步奖等等。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学会,应该帮助差一点的组员;差的学生来自集体的荣誉感驱使他主动学习,这样小组内便容易产生互助互学的好作风,也给了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学会取长补短,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社会技能,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舟共济海让路”……合作学习就有这样的功效。
总之,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实践。要经常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指导合作学习的技巧,从而逐步培养自觉合作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
一、合理分组,让学生有组织感
教师就应该开始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水平、性格特征等等。通过认真分析整理后,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搭配分组。在课堂上,一般是采用异质分组。也就是这样分配的:每个小组的人数在2~6人之间,一般4人小组是最佳的组合,4人中,包括一名成绩好的学生、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和两名成绩一般的学生。中差学生结合一组,让差生先发言,好学生总结,避免差生成了听客、旁观者。由教师先进行授课,授课结束后,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进行再学习,使每个成员都牢固的掌握。这种分组方式比较复杂的类型。例如: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鸡兔同笼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独立思考,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深化,找到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巧妙的策略。这个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但是长期的异质分组,也会导致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改变呆板的组合形式,有时会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学习。这种组合一般是学生水平相当。因为学生一般在自己的心目中会有想要竞争的对象,所以会选择自己的竞争对手组合。这种自由小组合作方式,使得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相互比较,学习效率可明显提高,但必须注意的是自由组合也并不是让学生自愿组合,对于有些学困生来说,要求一些学优生与其组合,帮助学困生。这类组合比较适用于综合性的课型。这样组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除此之外,有时在课堂上采取的分组方式是邻近组合。这组分组方式比较节省时间,比较适用于简单的内容。但是这种分组往往最后会流于形式,学生在合作中不能得到收获。因此,认为比较偏向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
二、明确分工,让学生有责任感
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还得进行合理的分工,使得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特定的职责,并且得遵守一定的规则。一般是每四人一组,可以作如下分工:
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好纪律并在活动中给予学差生帮助。
记录者: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并将检查者的角色整合其中。
报告者:集合组内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小组中,每个职位都是轮流担任的,这样可以增进小组合作意识,增强合作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示范,适时鼓励学生的方法。调动其合作的积极性。
三、探究交流,让学生有互助感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在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鼓励学生敢表达,对于一些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要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除此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要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要边思考边吸纳,自己准备随时质疑或补充。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四、小组评比,让学生有成就感
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但小组合作组织不当,更会导致好的学生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等待帮助、答案,会出现更严重的两极分化。因此开展小组评优活动,可激励每个学生互助的精神。因此,在课堂上,经常会开展一题多解,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而妙,并要小组内任选一个作讲解;每次小测验评比最佳小组;每月评比个人优秀奖、进步奖等等。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学会,应该帮助差一点的组员;差的学生来自集体的荣誉感驱使他主动学习,这样小组内便容易产生互助互学的好作风,也给了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学会取长补短,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社会技能,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舟共济海让路”……合作学习就有这样的功效。
总之,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实践。要经常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指导合作学习的技巧,从而逐步培养自觉合作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