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感悟情感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次 普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查务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所谓情感教学法,就是寓情于教、以情优教,确切地说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倾注自己大量的感情因素,甚至将自己融入其中,以自己丰富的感情来感染学生,使之达到共鸣,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感不仅是思想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离开情感教,学生也无法离开情感学,一句话,没有情感存在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利用教师自身情感渲染学生情感。
小学生由于年龄、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还不够深刻,很多时候还不能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态度,如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感,等等。这些感人的形象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假如未被充分挖掘,就不能充分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倾情钻研语文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情感融合在~起,然后才能用自己的灵魂碰撞学生的灵魂,最终激起情感的火焰。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若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首先要定好情感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豪放勃发,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其次要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晏子使楚》一文通过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楚王由傲慢、嘲弄到尴尬,到最后不得不向晏子赔不是。教学时,唯有理清了这条情感线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第三要把准动情之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教学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难忘的一课》一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样同一句话,但一次比一次情感强烈,教师也要充分激发自己内心的爱国热情,饱含深情的读好每句话,文中人物的爱国之情同样会感染了每一位学生。
二、利用教材丰富内涵来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近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及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民族英雄、文学巨匠等,使学生产生自豪感、责任感,进而产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敬仰,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白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情感。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形式及学生的学习形式。恰是形式的新颖、形象、鲜活,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迫切情感得以激发,并由此引发读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如《台湾的蝴蝶谷》的学习。在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难句掌握情况时,教师佐以充满情趣的课件:春天,山坡上野花烂漫,一群五颜六色的蝴蝶飞过。教师说:春天来了,蝴蝶“飞过花丛”。我们快采几朵小花送给她们吧!随即屏幕上散布着几朵小花,每朵花旁都有一个生字。孩子们读着生字,小花开合着;接着这群蝴蝶扇动着翅膀“穿过树林”。教师又说道:蝴蝶“穿过树林”。我们快摘几片树叶送她们吧!马上几片树叶翩翩飘来,带来了要重点把握的词语。学生快乐地读起来;转间画面出现一条小溪,溪水淙淙。教师又道:我们帮蝴蝶架一座小桥吧!只要我们把下面的句子读好,桥就会架起来了。这时出现句子,学生朗读。句子读好后,几个句子飘移到小溪上,架起了小桥。在此,信息技术所呈现出来的充满情趣的形式,将对学生字词句掌握情况的了解融于其中,在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学习的情感的同时,又引导学生感悟了“飞过”、“穿过”、“越过”三个词语的不同,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整个过程中,学生情绪特别高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利用教师自身情感渲染学生情感。
小学生由于年龄、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还不够深刻,很多时候还不能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态度,如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感,等等。这些感人的形象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假如未被充分挖掘,就不能充分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倾情钻研语文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情感融合在~起,然后才能用自己的灵魂碰撞学生的灵魂,最终激起情感的火焰。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若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首先要定好情感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豪放勃发,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其次要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晏子使楚》一文通过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楚王由傲慢、嘲弄到尴尬,到最后不得不向晏子赔不是。教学时,唯有理清了这条情感线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第三要把准动情之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教学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难忘的一课》一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样同一句话,但一次比一次情感强烈,教师也要充分激发自己内心的爱国热情,饱含深情的读好每句话,文中人物的爱国之情同样会感染了每一位学生。
二、利用教材丰富内涵来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近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及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民族英雄、文学巨匠等,使学生产生自豪感、责任感,进而产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敬仰,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白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情感。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形式及学生的学习形式。恰是形式的新颖、形象、鲜活,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迫切情感得以激发,并由此引发读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如《台湾的蝴蝶谷》的学习。在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难句掌握情况时,教师佐以充满情趣的课件:春天,山坡上野花烂漫,一群五颜六色的蝴蝶飞过。教师说:春天来了,蝴蝶“飞过花丛”。我们快采几朵小花送给她们吧!随即屏幕上散布着几朵小花,每朵花旁都有一个生字。孩子们读着生字,小花开合着;接着这群蝴蝶扇动着翅膀“穿过树林”。教师又说道:蝴蝶“穿过树林”。我们快摘几片树叶送她们吧!马上几片树叶翩翩飘来,带来了要重点把握的词语。学生快乐地读起来;转间画面出现一条小溪,溪水淙淙。教师又道:我们帮蝴蝶架一座小桥吧!只要我们把下面的句子读好,桥就会架起来了。这时出现句子,学生朗读。句子读好后,几个句子飘移到小溪上,架起了小桥。在此,信息技术所呈现出来的充满情趣的形式,将对学生字词句掌握情况的了解融于其中,在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学习的情感的同时,又引导学生感悟了“飞过”、“穿过”、“越过”三个词语的不同,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整个过程中,学生情绪特别高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