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作者】 阳 敏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
【摘要】高中政治科目既贴近生活,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何让学生提高对政治科的兴趣,主动参与高中政治课教学。课堂上的教师的提问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高中政治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其自然地引出教材知识,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例子中自然而然的将知识点内化,并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正因为如此,有效提问不是随意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本内容特点巧妙设置问题。使提问成为上下知识点的良好纽带,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求解的推进器,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点切换简洁有效的手段。【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
【正文】
政治课堂提问是指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沟通师生情感、传授知识与技能,控制教学过程,反馈课堂实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从 “有效提问”开始。
一、目前政治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误区
根据自己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目前政治课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这些误区。
第一, 情景性问题多,针对性不足。
现在有些教师为了避“脱离”政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嫌,上课甚至不敢讲授,整节课都设置情境问题,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由于问题太多,学生思考生成的时间不足。据研究,对于一个中等难度的问题,从提出问题到回答问题需要经过2—3分钟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以后,不能马上就要求学生回答,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所以,课堂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
第二, 随意性问题多,科学性不足。
时常看到有的老师上的公开课整节课都提问不断,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回答踊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成功。似乎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实际上老师提的问题很多都是很简单、缺乏思维“含金量”的随意性问题,诸如“是不是” 、“对不对” 、“好不好”等语言充斥课堂,一节课不断浮光掠影地提问,使学生应接不暇,造成课堂上“虚假繁荣”,学生收获甚微。
第三,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鼓励有余,批评不足。
课堂上无论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什么样的回答,发表什么样的见解,老师无一例外地用“好”、“不错”、“真棒”等来判决,或对学生的不同意见,用“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等来评判。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合理的正确是评价,只是一味地鼓励和表扬,不再有批评指正来影响政治课堂提问的实际效度,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二、提高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第一、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
讲求课堂艺术,巧设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极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并不是什么时候提问,提出什么问题都能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提高智力。选择提问的时机相当重要。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个教师必须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并把握学情,适时提出问题,巧妙加以引导,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难以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良机,也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
第二、选择适宜的提问角度。
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有不少教师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那么如何选择适宜的提问角度呢?我认为要提倡四个注意。1.注意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2.注意所提问题的难度要在中等程度上。 3.注意所提问题的梯度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4.注意所提问题的密度要适中。
第三、选择最佳的提问方式。
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况: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回答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启发、点拨。应使用最佳提问方式,给学生搭桥铺路,创设条件,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
1.贵曲忌直问。同一个问题,提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会不同。
2.浅中见深问。以达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的境界。
3.相提并问。即用比较的方式提问。可以是词的比较,也可以是段落篇章的比较,还可以是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风格的比较。这种提问,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4.顶针连环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地连续提问,以引导学生领会问题的实质,提高分析能力。
5.拓展迁移问。以教学疑点、难点为基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已理解的与未理解、或尚未理解透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拓展思路,融会贯通,深化主题。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让教师将课堂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提问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其把握重难点,教学相长。
政治课堂提问是指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沟通师生情感、传授知识与技能,控制教学过程,反馈课堂实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从 “有效提问”开始。
一、目前政治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误区
根据自己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目前政治课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这些误区。
第一, 情景性问题多,针对性不足。
现在有些教师为了避“脱离”政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嫌,上课甚至不敢讲授,整节课都设置情境问题,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由于问题太多,学生思考生成的时间不足。据研究,对于一个中等难度的问题,从提出问题到回答问题需要经过2—3分钟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以后,不能马上就要求学生回答,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所以,课堂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
第二, 随意性问题多,科学性不足。
时常看到有的老师上的公开课整节课都提问不断,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回答踊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成功。似乎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实际上老师提的问题很多都是很简单、缺乏思维“含金量”的随意性问题,诸如“是不是” 、“对不对” 、“好不好”等语言充斥课堂,一节课不断浮光掠影地提问,使学生应接不暇,造成课堂上“虚假繁荣”,学生收获甚微。
第三,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鼓励有余,批评不足。
课堂上无论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什么样的回答,发表什么样的见解,老师无一例外地用“好”、“不错”、“真棒”等来判决,或对学生的不同意见,用“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等来评判。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合理的正确是评价,只是一味地鼓励和表扬,不再有批评指正来影响政治课堂提问的实际效度,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二、提高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第一、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
讲求课堂艺术,巧设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极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并不是什么时候提问,提出什么问题都能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提高智力。选择提问的时机相当重要。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个教师必须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并把握学情,适时提出问题,巧妙加以引导,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难以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良机,也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
第二、选择适宜的提问角度。
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有不少教师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那么如何选择适宜的提问角度呢?我认为要提倡四个注意。1.注意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2.注意所提问题的难度要在中等程度上。 3.注意所提问题的梯度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4.注意所提问题的密度要适中。
第三、选择最佳的提问方式。
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况: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回答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启发、点拨。应使用最佳提问方式,给学生搭桥铺路,创设条件,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
1.贵曲忌直问。同一个问题,提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会不同。
2.浅中见深问。以达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的境界。
3.相提并问。即用比较的方式提问。可以是词的比较,也可以是段落篇章的比较,还可以是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风格的比较。这种提问,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4.顶针连环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地连续提问,以引导学生领会问题的实质,提高分析能力。
5.拓展迁移问。以教学疑点、难点为基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已理解的与未理解、或尚未理解透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拓展思路,融会贯通,深化主题。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让教师将课堂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提问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其把握重难点,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