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议

【作者】 李 琴

【机构】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夹石镇初级中学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其次,要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再其次,要使学生有求实的知识基础。
【关键词】 语文教学;培养创新
【正文】 
  目前,谈到教育,热闹的话题便是“素质”,便是“创新”,这无疑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然而面对中学语文的现状,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又如何去创新,应是我们思考的深层次的问题。创新精神是人们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以不循常态,独辟的思维方式,就是创新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
  第一、必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自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今天的语文教师不应是固守语文学科狭隘领域的专业人士,而就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满独创和灵气的复合型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建成“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力量去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要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肚质疑。要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规律才叫创新。一个人只要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想、做法,虽然对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本人却是全新的,这就是创新。为此,需不断鼓励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第三,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石,创新能力决不能凭空产生,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如果一个学生连最起码的知识都不会,怎么可能谈创新呢?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当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方面是创新的基础,否则,创新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发散处: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我们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2、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功能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方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习惯。
  3、空白处: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空间”中放飞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比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凄家抢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教学中,我们可以让活宝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这些空白之处。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只有不断的创新、同时符合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