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构建小学数学“自主课堂”之我见

【作者】 吕道惠

【机构】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凤凰街道办事处凤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课堂”已成为教学的主流。在构建“自主课堂”时,首先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在“教”与“学”的关系中,突显学生的学。
  一堂好课不是看教师教得如何,而是看学生学得怎样。要把课堂变成学堂,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要给予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一堂课中,学生要经历多次的观察、比较、想象、推理、探究和发现等从形象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矛盾冲撞。没有充足的时间就很难保障。其次,课堂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无论是新课的展开与引发,探究与发现、到总结与运用,都必须由学生独立尝试、自主完成。教师只是在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以及归纳和评价上进行设计和组织。
  (二)在“做”与“想”的关系上,实现有机结合。
  操作是一种基于问题引领,建立在数学方法基础之上的探究活动。能使学生经历问题的猜想和提出、思考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学习和体验数学思考和数学思想,其关键是抓住每一操作过程之后的思考和提炼,才能促使操作效益最大化。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紧跟学生操作内容,提出富有思考性的追问,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入思考和广泛的交流,形成认知。
  (三)在“探”与“练”的关系上,达到和谐相生。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教师放手让学生探究,往往会出现探究有余而练习不足或探不到底、练不到位的现象,完不成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出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探究性活动和思考性问题,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保证每个学生都顺利参与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精心准备的操作器材和设计的数据表格,避免因器材故障或短缺以及结果记录与分析形成的延时。另外,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应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多方面考察教学的重点内容。
  构建“自主课堂”,就是要求教师搭好台子,让学生来唱戏。
  一、留足“自我”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感悟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发学生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师的点拨下解决问题。我采用“读一读、画一画或做一做,并认真想一想,然后说一说”的方法给学生留足“自我”学习的空间。
  1、“读——想——说”。指导学生精读文本或习题,引发学生的思维联想,通过已有的数学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读”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读,找出数量关系;逐字逐句地读,画出关键字、句;同桌交流读,领略各自的感悟。还要鼓励学生尽情地去“想”,边读边想,边想边说。“说”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语言表现,是学生发挥“自我”的关键环节。要留给学生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给学生一片民主和谐、自主探究的蓝天。可以让学生交流说、补充说、总结说、纠正说、综合说等,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如教学《循环小数》,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念时,我让他们对照文本去“读”,并提出读的要求和方法;①整体读,初步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②逐字读,划出重点字、词。③深入读,结合句子想想字、词含义。④连贯读,想想什么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读、想之后组织学生去“说”,学生们争先恐后,说出了循环小数必须符合四个条件:⑴首先是一个小数。⑵重复出现的数字必须在小数部分(从任何一位起都行)。⑶重复出现的数字可以是1个、2个……等,但要按一定的顺序(不能乱)。⑷重复出现的数字是许多个(无限的)。这样进行学生不但记得牢,而且理解深,在后边的学习和运用中几乎没有出错。
  2、“画——想——说”。要求学生画出数学学习中相关图形,并运用图形进行分析思维,再用语言描述图形包含的相关道理。在解决问题教学时画线段图;分数教学时画份数分割图;倍、比和比例教学时画比例图;实际问题教学时画实物简笔演示图;复习课上画出知识之间的关联图;还有几何上的平面图、立体图等。
  3、“做——想——说”。数学课堂的操作活动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进行摆放、拆拼、剪折、观察、测量、实验等活动。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做”进行切合实际的设计,同时提供必要的物资条件,保证学生有所可做,做出成效,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基本含意的理解。
  二、创设玩的场所
  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设计出富有儿童情趣、具有挑战性和数学思考含义的数学探究活动。如游戏、表演、参观、郊游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主动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学中,一定要找准知识的切入点,结合课堂实际,为学生设计巧妙的情境,充分调动起想玩的欲望,这样学生就想尝试,大脑就自然而然地走入思考程序。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进行了玩“飞机”游戏。在比赛用纸折的飞机飞行时,学生发现有的飞多远,飞的高,于是对不同“飞机”进行对比观察,终于探得了“对称”这一数学知识。针对儿童的好胜心和荣誉感,在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一些比赛类的活动,让学生能积极认真地参与其中,达到探究知识,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搭建合作平台
  合作学习是学生个体组成的互动性学习组织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选择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开展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做好分工,确定负责人、发言人、记录人等,并做好器材、资料的准备工作。组织好全班交流,反馈合作结果,扩大小组合作的效益。可以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具有代表性的组或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让某个小组上台演示。合作学习中,教师提出一些合理要求,指定合作学习的步骤,点拨合作中的障碍,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顺利进展。同时,对于探究认真、协作互助、效果较好的小组或个人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