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如何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误区

【作者】 王太明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中学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应该上好思想品德课。然而,我们也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程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弊端,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课程目标
【正文】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应该上好思想品德课。然而,我们也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程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弊端,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
  1.轻视《思品》课的教学。一些人认为思品课就是讲、读、背,这严重削弱了思品课德育功能,脱离教育教学目标。《思品》课教授的都是看似浅显的道德观,但要把浅显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持久的品行却很困难。每个思品教师都要站在构建和振新民族道德和实现中国梦的高度看待这门课的教学,对每个成长的个体负责。
  2.撇开教材,以课件取代课本。教材是教师的“教”材,也是学生的“学”材。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中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理解内化教材中倡导的道德价值观。
  3.组织学生探究的问题或开展的活动的设置呈现出低幼化倾向。教师创设的问题和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防止低幼化,否则会影响探究的意义和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4.认为《思品》教学没有理论知识,只要学生能体验就可以了。相关德目之间是存有内在联系的,是有理论支撑的。例如,学生只有明了自尊、自强和自信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内化自己的德性要求。学生体验的目的是提升对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每节课、每一课结束时要引导学生把通过情境或活动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德性的理论层面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和生成提升。
  5.简单的理解“教学活动”。认为“教学活动”就是学生演演小品、搞搞社会实践活动,结果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乱乱哄哄,该讲的没有讲清楚,该听的没有听清楚,该学的知识没有学会,课堂秩序失控,失去了教学目标学生却没有理性的反思和提升。
  6.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教师要克服传统的一卷定评价的方式,注重平时多主体参与、多样化、能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结果的积累和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