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比较式”阅读策略探索
【作者】 方倩妮
【机构】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前陈中心小学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要求从教者不能局限于教材资源和课堂资源。学生只有通过多读多思考,多方面的刺激与应用,才能提升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所以,从教者在进行语文课的教学时,不妨采取类比的方式,引领学生在该篇文本的基础上关注文本前后的变化发展,或者与其他文本进行比较思辨式的学习探讨,能改变传统局限的语文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语文学习的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关键词】比较;阅读;能力
【正文】
一、通过比较,感知、品味文本内容
教师在日常进行授课时候,一般都遵循“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的三个环节来深入开展教学。其中的第一步“写什么”,即我们平常所谓的“感知文本内容”。而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初读课文之后就可以了解课文大意、读懂文章的。这时候,就可以借助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了解文本内容。
(一)概括与复述课文内容时的比较
我们在教学时往往会让学生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常常只是请几位举手的学生来讲一讲,其他学生则只负责听。其实,爱举手的学生往往具备了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他们所概括的内容也大多是高质量的,我们就很容易地忽略了其他没有举手的学生,并且还无法准确地知道他们是否也同样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此时,我们可以使用学习单,请所有的学生都动笔来写一写,然后在其中挑选几份较有代表性的作业,借助投影仪出示,相互比较着,请学生选一选,你最欣赏哪一份作业?说说理由。如此,便可以让学生在辨析中发现概括内容要抓住哪些关键点,也由此发现课文最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二)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进行比较
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肯定离不开朗读的指导。当学生找到关键语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请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体会字里行间所洋溢的情感。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解读小女孩所出现的第一次幻想是那么美妙、温暖,就可以请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去深层品味。可以借助指名请学生进行朗读、合作进行朗读、示范朗读等的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在哪个字词上需要重音强调?哪些字词又需要读得轻缓一些?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反复品味安徒生笔下幻想的美丽与温暖。
(三)删改语段、字词来进行比较
在学生反复品味作者语言之后,我们还可以将作者的语言进行删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法。例如还是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作者描绘的第一次幻想情景进行简化,变成一句“小女孩在火光中看到一个大火炉,真舒服啊!”,请学生对比着读一读,你觉得作者所写的,好在什么地方呢?从删改过的文字与原文进行对比,学生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字数的多少,也就是原文写得更为详细具体,那么具体在哪些地方呢?作者在哪些地方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笔下详实的幻景,让学生读一读,体会详实的幻景的美妙。
二、通过比较,巩固、强化体会写法
在感知、品味文本内容、语言之后,我们还需要让学生领会作者巧妙的构思与写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会学生“怎么写”与“为什么”。此时便可以通过所教授课文中的某一处用词或用字,或上下文前后的明显矛盾变化等,来让学生把它们单独提取出来相互比较着读一读,也可以适当地挑选一篇甚至几篇有所关系的文章,以期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他们的体验。
(一)比较上下文所发生的明显变化来体会写法
在学习某篇课文时候,有时会出现矛盾激化的地方,我们也常常把这一点称作“高潮”。教师便可以借题发挥,巧妙地挖掘该触发点。例如,我们在学习《刷子李》这篇课文时,就常常抓住文段中刷子李的徒弟发现平日里刷漆都一身黑的师父,这一回刷完墙,他的裤子上赫然有一个白点!由此质疑:既然刷子李刷漆的技术如此高超,怎么还会在黑衣黑裤上落下白点呢?刷子李为什么偏就要穿一身黑?假如穿其他颜色的衣服可以吗?刷子李的徒弟对师父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了几次?为什么?以此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比较,从而更好地感受作者正是借助这欲扬先抑的方法赞美了刷子李确实技艺了得,名不虚传,他的徒弟也确实心服口服,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印象。
(二)比较词语的选用来体会写法
有时文章中也会出现一些词汇的细微的变化,例如在《景阳冈》这篇课文中,施耐庵在描写武松“打虎”那一段落时,写老虎用的是“躲”,写武松用的是“闪”。其实粗一看来,“躲”与“闪”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避开危害”,但是这两个意思相似的词可以互换吗?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作者用词的微妙变化来体会,引领学生比较着互换词语来读一读,假如写老虎用“闪”,写武松用“躲”行不行呢?会产生什么差别?很快学生便会发现意思相似的这两个词有着截然相反的情感色彩,原来作者选词也是有方法的,用“闪”不仅可以突出武松的身手敏捷,还彰显了他英勇果敢的性格。
(三)比较插图与文字来体会写法
其实比较阅读并不一定就是单一的字与词、文与文的比较,还可以是文字与图片之间的比较。学生只借助字面上的解读还不能够十分领会作者所有表达的意图,这时候,如果可以借助更为直观的图片,就可以刺激学生的探知欲望。例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文本中有一段关于小艇样子的描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展开想象,然后再让学生画一画,根据文字描述画出小艇。最后再借助多媒体出示小艇的图片,让学生对比文字与图片深刻体会,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喻体来描写小艇,体会作者分别从小艇的样子、行动、速度来写小艇的方法。
三、通过比较,迁移、拓展学生能力
在巩固、强化了作者的写法之后,我们还需要使学生掌握这种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写作与学习中去,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转换为自身所拥有的一种能力与习惯。
(一)比较同题材不同写法的作品,明确不同写法的好处
我们可以选择相同题材但不同写法的文本来开展比较式的阅读。在授课中也不妨试着让学生自问自答:我还读过哪些差不多主题的文章?那些文章和我现在学到的这一篇课文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教师可以在开展阅读前先通过复习或者拓展,让他们回忆相关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巩固旧知,又可以促进他们更容易地吸纳新知。例如同样写鸟多,《鸟的天堂》与《富饶的西沙群岛》在写法上就迥然不同,前者是借助描写鸟儿们活动场面的十分热闹,通过鸟的数量、品种来显示鸟多,而后者则不写看到了多少鸟,只写到处是鸟蛋、鸟粪,由此来说明鸟多。再例如同样是咏梅,毛泽东与陆游的便有诸多差别,一首情绪热烈明快,一首则略显凄清,此时便能通过反复地比较诵读,让学生们体会到这两首词的不同意境,再补充相关的作者背景、生平、性格等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赏析诗词,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比较同写法的不同文章,强化该写法的好处与特点
选择相同写法的文本来比较阅读也可以成为学习的好方法。在学习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时,教师可以像之前一样的反问学生:文章有哪些段落内容是的和你读过的文章有相似处的?那些相似处有没有给你帮助?用学过的方法,你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些词句……又或者反其道行之:这个文章的哪些段落内容是和你读过的文章不一样的?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没有?你能不能试着用学习过的句式或修辞改一改这个语段?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要注重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考与批注能力,这样的读写结合可以更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例如课文《白杨》借白杨树喻边疆卫士,像这样借助某事物来赞美一类人的表现手法,同样在《落花生》、《荔枝蜜》中出现,此时可以将这些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这一写法的好处。又例如同样是说明文的《新型玻璃》、《鲸》,两篇课文的作者都是用第三人称来介绍事物的,此时可以利用配套教材“同步阅读”中的《水葫芦喊冤》,让学生体会人称的转变来介绍事物的好处与特点。
(三)比较阅读原著相关篇目,充盈人物形象
为了从小积淀我国优秀传统的经典文化,我们所学习的教材中就有不少课文是出自经典名著的选文,此时可以由单篇的选文延伸向整本书。例如学习完《景阳冈》之后,学生通过作者对文中武松的动作动词的选用、神态的描写、语言的刻画等描写中初步体会到他豪爽、果敢的形象。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借阅原著《水浒传》,从其中的相关篇目,如:《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痛杀西门庆》等这样的几个小故事里更进一步地感受武松的形象,学生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实武松不仅豪爽、果敢,还具有快意恩仇的个性特点。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可以使作品中原本单薄的武松形象更为丰满、完整,充满血肉,给学生留下更全面的印象,同时,也学习了如何通过典型事例塑造形象的描写手法。
总结
总之,语文课上阅读教学的途径有许多种,如果能适当地让学生在相互比较中进行学习,推动学生去探索、去求知、去运用。这样的比较阅读之后更有助于积累阅读经验,吸收阅读“营养”。加上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教材书本,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便是各个单元按不同的主题归类,每一个单元都是精心选编整理的,基于此的思辨式的比较阅读,不仅打破课堂教材的局限,提高教学效率,更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读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夏长国.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语文阅读能力[J].教育艺术,2008,11:67-68.
[2]李学勇.试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15:98-100.
[3]鲁英芳.论少儿读者阅读心理的培育[J]. 图书馆学刊; 2011年05期
[4]蒋碧野.“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一、通过比较,感知、品味文本内容
教师在日常进行授课时候,一般都遵循“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的三个环节来深入开展教学。其中的第一步“写什么”,即我们平常所谓的“感知文本内容”。而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初读课文之后就可以了解课文大意、读懂文章的。这时候,就可以借助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了解文本内容。
(一)概括与复述课文内容时的比较
我们在教学时往往会让学生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常常只是请几位举手的学生来讲一讲,其他学生则只负责听。其实,爱举手的学生往往具备了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他们所概括的内容也大多是高质量的,我们就很容易地忽略了其他没有举手的学生,并且还无法准确地知道他们是否也同样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此时,我们可以使用学习单,请所有的学生都动笔来写一写,然后在其中挑选几份较有代表性的作业,借助投影仪出示,相互比较着,请学生选一选,你最欣赏哪一份作业?说说理由。如此,便可以让学生在辨析中发现概括内容要抓住哪些关键点,也由此发现课文最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二)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进行比较
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肯定离不开朗读的指导。当学生找到关键语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请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体会字里行间所洋溢的情感。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解读小女孩所出现的第一次幻想是那么美妙、温暖,就可以请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去深层品味。可以借助指名请学生进行朗读、合作进行朗读、示范朗读等的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在哪个字词上需要重音强调?哪些字词又需要读得轻缓一些?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反复品味安徒生笔下幻想的美丽与温暖。
(三)删改语段、字词来进行比较
在学生反复品味作者语言之后,我们还可以将作者的语言进行删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法。例如还是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作者描绘的第一次幻想情景进行简化,变成一句“小女孩在火光中看到一个大火炉,真舒服啊!”,请学生对比着读一读,你觉得作者所写的,好在什么地方呢?从删改过的文字与原文进行对比,学生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字数的多少,也就是原文写得更为详细具体,那么具体在哪些地方呢?作者在哪些地方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笔下详实的幻景,让学生读一读,体会详实的幻景的美妙。
二、通过比较,巩固、强化体会写法
在感知、品味文本内容、语言之后,我们还需要让学生领会作者巧妙的构思与写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会学生“怎么写”与“为什么”。此时便可以通过所教授课文中的某一处用词或用字,或上下文前后的明显矛盾变化等,来让学生把它们单独提取出来相互比较着读一读,也可以适当地挑选一篇甚至几篇有所关系的文章,以期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他们的体验。
(一)比较上下文所发生的明显变化来体会写法
在学习某篇课文时候,有时会出现矛盾激化的地方,我们也常常把这一点称作“高潮”。教师便可以借题发挥,巧妙地挖掘该触发点。例如,我们在学习《刷子李》这篇课文时,就常常抓住文段中刷子李的徒弟发现平日里刷漆都一身黑的师父,这一回刷完墙,他的裤子上赫然有一个白点!由此质疑:既然刷子李刷漆的技术如此高超,怎么还会在黑衣黑裤上落下白点呢?刷子李为什么偏就要穿一身黑?假如穿其他颜色的衣服可以吗?刷子李的徒弟对师父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了几次?为什么?以此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比较,从而更好地感受作者正是借助这欲扬先抑的方法赞美了刷子李确实技艺了得,名不虚传,他的徒弟也确实心服口服,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印象。
(二)比较词语的选用来体会写法
有时文章中也会出现一些词汇的细微的变化,例如在《景阳冈》这篇课文中,施耐庵在描写武松“打虎”那一段落时,写老虎用的是“躲”,写武松用的是“闪”。其实粗一看来,“躲”与“闪”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避开危害”,但是这两个意思相似的词可以互换吗?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作者用词的微妙变化来体会,引领学生比较着互换词语来读一读,假如写老虎用“闪”,写武松用“躲”行不行呢?会产生什么差别?很快学生便会发现意思相似的这两个词有着截然相反的情感色彩,原来作者选词也是有方法的,用“闪”不仅可以突出武松的身手敏捷,还彰显了他英勇果敢的性格。
(三)比较插图与文字来体会写法
其实比较阅读并不一定就是单一的字与词、文与文的比较,还可以是文字与图片之间的比较。学生只借助字面上的解读还不能够十分领会作者所有表达的意图,这时候,如果可以借助更为直观的图片,就可以刺激学生的探知欲望。例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文本中有一段关于小艇样子的描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展开想象,然后再让学生画一画,根据文字描述画出小艇。最后再借助多媒体出示小艇的图片,让学生对比文字与图片深刻体会,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喻体来描写小艇,体会作者分别从小艇的样子、行动、速度来写小艇的方法。
三、通过比较,迁移、拓展学生能力
在巩固、强化了作者的写法之后,我们还需要使学生掌握这种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写作与学习中去,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转换为自身所拥有的一种能力与习惯。
(一)比较同题材不同写法的作品,明确不同写法的好处
我们可以选择相同题材但不同写法的文本来开展比较式的阅读。在授课中也不妨试着让学生自问自答:我还读过哪些差不多主题的文章?那些文章和我现在学到的这一篇课文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教师可以在开展阅读前先通过复习或者拓展,让他们回忆相关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巩固旧知,又可以促进他们更容易地吸纳新知。例如同样写鸟多,《鸟的天堂》与《富饶的西沙群岛》在写法上就迥然不同,前者是借助描写鸟儿们活动场面的十分热闹,通过鸟的数量、品种来显示鸟多,而后者则不写看到了多少鸟,只写到处是鸟蛋、鸟粪,由此来说明鸟多。再例如同样是咏梅,毛泽东与陆游的便有诸多差别,一首情绪热烈明快,一首则略显凄清,此时便能通过反复地比较诵读,让学生们体会到这两首词的不同意境,再补充相关的作者背景、生平、性格等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赏析诗词,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比较同写法的不同文章,强化该写法的好处与特点
选择相同写法的文本来比较阅读也可以成为学习的好方法。在学习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时,教师可以像之前一样的反问学生:文章有哪些段落内容是的和你读过的文章有相似处的?那些相似处有没有给你帮助?用学过的方法,你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些词句……又或者反其道行之:这个文章的哪些段落内容是和你读过的文章不一样的?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没有?你能不能试着用学习过的句式或修辞改一改这个语段?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要注重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考与批注能力,这样的读写结合可以更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例如课文《白杨》借白杨树喻边疆卫士,像这样借助某事物来赞美一类人的表现手法,同样在《落花生》、《荔枝蜜》中出现,此时可以将这些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这一写法的好处。又例如同样是说明文的《新型玻璃》、《鲸》,两篇课文的作者都是用第三人称来介绍事物的,此时可以利用配套教材“同步阅读”中的《水葫芦喊冤》,让学生体会人称的转变来介绍事物的好处与特点。
(三)比较阅读原著相关篇目,充盈人物形象
为了从小积淀我国优秀传统的经典文化,我们所学习的教材中就有不少课文是出自经典名著的选文,此时可以由单篇的选文延伸向整本书。例如学习完《景阳冈》之后,学生通过作者对文中武松的动作动词的选用、神态的描写、语言的刻画等描写中初步体会到他豪爽、果敢的形象。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借阅原著《水浒传》,从其中的相关篇目,如:《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痛杀西门庆》等这样的几个小故事里更进一步地感受武松的形象,学生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实武松不仅豪爽、果敢,还具有快意恩仇的个性特点。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可以使作品中原本单薄的武松形象更为丰满、完整,充满血肉,给学生留下更全面的印象,同时,也学习了如何通过典型事例塑造形象的描写手法。
总结
总之,语文课上阅读教学的途径有许多种,如果能适当地让学生在相互比较中进行学习,推动学生去探索、去求知、去运用。这样的比较阅读之后更有助于积累阅读经验,吸收阅读“营养”。加上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教材书本,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便是各个单元按不同的主题归类,每一个单元都是精心选编整理的,基于此的思辨式的比较阅读,不仅打破课堂教材的局限,提高教学效率,更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读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夏长国.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语文阅读能力[J].教育艺术,2008,11:67-68.
[2]李学勇.试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15:98-100.
[3]鲁英芳.论少儿读者阅读心理的培育[J]. 图书馆学刊; 2011年05期
[4]蒋碧野.“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