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引导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作者】 杨继华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鲹鱼河镇小岔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未来社会生活中,人来生存的最基本技能就是人的阅读能力,阅读就成为人认识社会和社会交流的重要途径。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赫尔岑也说过:“读书之于思想有如运动之身体,运动使人健康,读书使人贤达。”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我们小语老师,如何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关键是在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巧设故事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巧设故事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学习伊索寓言时,我精心编撰故事情节;随着我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寓言故事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而止,然后意味深长地告诉孩子——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后面的更精彩呢!此时教师出示《伊索寓言集》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主动去阅读,其效果比任何喋喋不休的说教都行之有效吧!
二、活用课本知识,引发阅读兴趣
课本是学生必学的正文读本,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优美的故事。教师可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利用课本知识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后引领——同学们,你们还想了解一代将领的其它有趣的故事吗?那就去看一看《彭德怀的故事》吧;学习《海伦·凯勒》后如此启迪——海伦·凯勒是一位盲人作家,她遭遇坎坷,但她仍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请同学们阅读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你会有很大收获的;又如学习《三打白骨精》后引导——同学们,你们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孙悟空的神话故事吗?那你就去看一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吧!它一定会把你带进一个引人入胜的神话天地!
三、妙用竞争机制,强化阅读兴趣
孩子最喜欢游戏和表演。由此我借助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或成语接龙等这些生动的载体加快课外阅读进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强化阅读兴趣。借以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可产生强烈的读书刺激。我采用中国成语故事比赛、毛泽东诗词朗诵、演讲比赛这些形式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开展故事会,表演课本剧,如狼和小羊的故事外的故事表演,学生将后续故事编排的新颖有趣,让老师和同学们为之一振。而作为老师的我更惊异于学生的创造力。对于语言美的作品,在阅读之前就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段,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特意指定背诵文章的某部分,看谁背得快背得好;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阅读兴趣。
由此一来,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原动力,使孩子深深感受到课外书的魅力所在。
四、阅读交流感受,深化阅读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宽泛阅读尝试;进行阅读后,组织谈读后感的课堂活动。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如《三国演义》英雄谱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小主持人的渲染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在阅读介绍世界名城活动中,学生们或讲或演、并出手抄报,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在阅读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谈读后感想中,学生被海伦·凯勒深深感动,深受启迪。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孩子们乐于参与。又如学习精读和泛读课文后,我特意举行活动课——就你的课外阅读,简介你是如何做到精读和泛读的?学习有选择的读书后让阅读认真积极的同学介绍如何有选择的阅读,选择的原则是什么?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使好学生体会阅读的成就感,其他的学生也学会阅读,大有收获。如此,学生在自我表现的愉悦心理过程中就会喜爱阅读,深化阅读兴趣。
五、指导正确阅读,养成阅读习惯
有人这样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我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最重要的。
随着孩子对阅读的深入,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充分利用课文综合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有选择的引导学生选读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和现在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内容,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另外,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可以摘录下来。读与思同,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着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为此,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高度,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和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学生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既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如此,学生将此生受益无穷!
一、巧设故事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巧设故事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学习伊索寓言时,我精心编撰故事情节;随着我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寓言故事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而止,然后意味深长地告诉孩子——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后面的更精彩呢!此时教师出示《伊索寓言集》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主动去阅读,其效果比任何喋喋不休的说教都行之有效吧!
二、活用课本知识,引发阅读兴趣
课本是学生必学的正文读本,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优美的故事。教师可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利用课本知识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后引领——同学们,你们还想了解一代将领的其它有趣的故事吗?那就去看一看《彭德怀的故事》吧;学习《海伦·凯勒》后如此启迪——海伦·凯勒是一位盲人作家,她遭遇坎坷,但她仍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请同学们阅读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你会有很大收获的;又如学习《三打白骨精》后引导——同学们,你们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孙悟空的神话故事吗?那你就去看一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吧!它一定会把你带进一个引人入胜的神话天地!
三、妙用竞争机制,强化阅读兴趣
孩子最喜欢游戏和表演。由此我借助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或成语接龙等这些生动的载体加快课外阅读进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强化阅读兴趣。借以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可产生强烈的读书刺激。我采用中国成语故事比赛、毛泽东诗词朗诵、演讲比赛这些形式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开展故事会,表演课本剧,如狼和小羊的故事外的故事表演,学生将后续故事编排的新颖有趣,让老师和同学们为之一振。而作为老师的我更惊异于学生的创造力。对于语言美的作品,在阅读之前就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段,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特意指定背诵文章的某部分,看谁背得快背得好;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阅读兴趣。
由此一来,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原动力,使孩子深深感受到课外书的魅力所在。
四、阅读交流感受,深化阅读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宽泛阅读尝试;进行阅读后,组织谈读后感的课堂活动。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如《三国演义》英雄谱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小主持人的渲染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在阅读介绍世界名城活动中,学生们或讲或演、并出手抄报,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在阅读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谈读后感想中,学生被海伦·凯勒深深感动,深受启迪。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孩子们乐于参与。又如学习精读和泛读课文后,我特意举行活动课——就你的课外阅读,简介你是如何做到精读和泛读的?学习有选择的读书后让阅读认真积极的同学介绍如何有选择的阅读,选择的原则是什么?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使好学生体会阅读的成就感,其他的学生也学会阅读,大有收获。如此,学生在自我表现的愉悦心理过程中就会喜爱阅读,深化阅读兴趣。
五、指导正确阅读,养成阅读习惯
有人这样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我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最重要的。
随着孩子对阅读的深入,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充分利用课文综合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有选择的引导学生选读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和现在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内容,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另外,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可以摘录下来。读与思同,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着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为此,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高度,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和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学生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既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如此,学生将此生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