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优化练习设计,激发学生潜能
【作者】 汪育芳
【机构】 湖南省祁阳县龙山街道龙山完小
【摘要】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进行探究非常重要。我们在练习设计时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实用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这样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才能在学生心灵里绽放,让学生乐学、爱学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练习;有效引导;激发潜能;提高效益
【正文】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课堂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对于课堂练习设计要进行深入研究。做到应以人为本,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实用性、开放性和探索性。
一、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练习设计中,首先要吸引学生,让学生陶醉其中,参与其中,产生师生间的互动。因此,教师要设计生动、有趣、多样灵活的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真正使学生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动手拼一拼七巧板,你能拼出那些图案,并计算出自己所拼成图形的面积。这样将动手操作结合的练习,比单纯让学生观察组合图形计算面积,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致勃勃地拼摆出不同的图案(房子、树、鱼等)并能够亲自感受组合图形的形成,明确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新授知识进行巩固,而且让学生全身心都投入,激活学生的思维,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强大的参与意识。另外,在平时的练习中,通过改变练习的形式和方法,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比如,可以把“判断”说成“请你当裁判”,把“改错”说成“请你当数学医生”。把“匹配题”说成“找朋友”。在练习方式上,可通过对口令、速算抢答、游戏等方式增强练习的动态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练习设计要有现实性,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重视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活学活用”。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设计了“母亲节小红为妈妈包装礼品盒的问题”。教师教具演示创设情境:小红为妈妈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品,把它装在盒子里,为了使盒子更美观,怎么办?小红想亲自动手包装这个盒子,她买了一张包装纸,那么要裁下多大的纸呢?这时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就会联系实际,排除了求“表面积”的方法,提出要利用长方体展开图的设想,培养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在教师出示盒子的展开图和长、宽、高的数据以及三种不同选择方案时,学生又会为留足粘贴处而展开讨论。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不唯书”的科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数学,结合生活学习数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练习设计要有开放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
在设计练习中,要注重考虑到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水平,想出不同的答案,使题目变得灵活、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设计这样的一道题: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小红和小明骑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A、B两地出发,小红每分钟行200米,小明每分钟行300米,多少小时后,两人相距5000米?这道题看似封闭,实则开放。细心的同学在看完题目后便问:老师,这道题没说他们两个人是怎么走的,条件不足。此时,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给这道题补充条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水平补充条件,写出不同的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最可贵的是这样的题目能够使班上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参与,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再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写出与8/24相等的分数,你能写出几个?看似简单的一道练习,但这样的题目开放性较强,一方面它写出的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只要分数值与它相等就可,另一方面写的方法不同,可观察分母分子的特点来写,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写,还可以根据它的分数值等于1/3来写,给了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练习设计要有探索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个体存在的创新潜能是巨大的,如果教师设计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有利学生掌握方法,有利学生发展多种思维,有利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个性的形成,必将对将来真正意义上的发明创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电话号码,设计这样一道题:出示五个数110、119、114、120、112,要求学生列式求出五个数的平均数,并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自主探究。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得到不同解法:(1)(110+119+114+120+112)÷5;(2)[100×5+(10+19+14+20+12)]÷5;(3)110+(0+9+4+10+2)÷5。这样练习可以使学生解题过程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的心理态度,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
练习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延伸,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好的练习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所以,教师要重视练习的设计,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的内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陈惠.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5(09).
[2]何青.优化“课堂作业”,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J].新教师,2016(01).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课堂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对于课堂练习设计要进行深入研究。做到应以人为本,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实用性、开放性和探索性。
一、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练习设计中,首先要吸引学生,让学生陶醉其中,参与其中,产生师生间的互动。因此,教师要设计生动、有趣、多样灵活的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真正使学生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动手拼一拼七巧板,你能拼出那些图案,并计算出自己所拼成图形的面积。这样将动手操作结合的练习,比单纯让学生观察组合图形计算面积,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致勃勃地拼摆出不同的图案(房子、树、鱼等)并能够亲自感受组合图形的形成,明确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新授知识进行巩固,而且让学生全身心都投入,激活学生的思维,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强大的参与意识。另外,在平时的练习中,通过改变练习的形式和方法,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比如,可以把“判断”说成“请你当裁判”,把“改错”说成“请你当数学医生”。把“匹配题”说成“找朋友”。在练习方式上,可通过对口令、速算抢答、游戏等方式增强练习的动态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练习设计要有现实性,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重视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活学活用”。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设计了“母亲节小红为妈妈包装礼品盒的问题”。教师教具演示创设情境:小红为妈妈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品,把它装在盒子里,为了使盒子更美观,怎么办?小红想亲自动手包装这个盒子,她买了一张包装纸,那么要裁下多大的纸呢?这时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就会联系实际,排除了求“表面积”的方法,提出要利用长方体展开图的设想,培养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在教师出示盒子的展开图和长、宽、高的数据以及三种不同选择方案时,学生又会为留足粘贴处而展开讨论。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不唯书”的科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数学,结合生活学习数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练习设计要有开放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
在设计练习中,要注重考虑到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水平,想出不同的答案,使题目变得灵活、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设计这样的一道题: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小红和小明骑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A、B两地出发,小红每分钟行200米,小明每分钟行300米,多少小时后,两人相距5000米?这道题看似封闭,实则开放。细心的同学在看完题目后便问:老师,这道题没说他们两个人是怎么走的,条件不足。此时,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给这道题补充条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水平补充条件,写出不同的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最可贵的是这样的题目能够使班上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参与,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再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写出与8/24相等的分数,你能写出几个?看似简单的一道练习,但这样的题目开放性较强,一方面它写出的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只要分数值与它相等就可,另一方面写的方法不同,可观察分母分子的特点来写,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写,还可以根据它的分数值等于1/3来写,给了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练习设计要有探索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个体存在的创新潜能是巨大的,如果教师设计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有利学生掌握方法,有利学生发展多种思维,有利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个性的形成,必将对将来真正意义上的发明创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电话号码,设计这样一道题:出示五个数110、119、114、120、112,要求学生列式求出五个数的平均数,并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自主探究。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得到不同解法:(1)(110+119+114+120+112)÷5;(2)[100×5+(10+19+14+20+12)]÷5;(3)110+(0+9+4+10+2)÷5。这样练习可以使学生解题过程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的心理态度,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
练习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延伸,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好的练习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所以,教师要重视练习的设计,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的内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陈惠.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5(09).
[2]何青.优化“课堂作业”,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J].新教师,2016(01).